1940年,我到当时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的上海著名的南洋中学求学。其中的教师大多数是南洋大学(即现在交通大学的前身)的老校友。他们都是爱校如家,有数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有当时交通大学的教授兼职。除国文外,全部采用英语课本。国文课本的内容,涵盖四书、五经、唐宋八家和现代文学。英文课的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英国文学、现代英语、会话、做文章和中、英文互译(包括中国古文英译)。由两位老师任教。英文文法采用Lattimer的English Grammar,并自学林语堂的英文文法。通过对每一英语句中的每一个词的作用逐字做文法剖析,以及与中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律,打下扎实的英文文法基础,使我终生受益匪浅。英文修辞学读本对英文写作大有裨益。英国文学名著阅读启发了我自学英国散文、诗歌和小说的兴趣。通过自学《现代英语选集》打下了阅读英文报刊的初步基础。英语会话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不厌其烦地查阅字典、严格要求对每一个生字掌握准确发音的习惯。看上海放映原版英、美电影也提高了我听英语的能力。英文作文和中、英文互译提高了我的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速度。
南洋中学的教学传统是数、理、化为重点。高二用中学课本,高三用大学教材,均为英文。所采用的教材都是西方国家久经考验的著名教科书。除平面几何是由老师自编的英文讲义外,其它教科书如三S的解析几何、大代数、三角、实用化学、大学物理和化学等均为西方国家通用的著名教科书。此外,还设立画法几何课程,以及工程字体的书写,为今后的学习工程技术打下基础。
上海的文化教育发展基础较好,西方文化教育较早引进我国。同时上海又是左翼文艺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因此,20世纪初,特别是抗战前夕,上海既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又是左翼思想、文艺与国民党思想、文艺激烈交锋与斗争的战场。同时,介绍苏联的政治和文艺作品也纷纷输入上海。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氛围下,正在青少年时期的我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明确的认识,但是在课外的业余时间里自然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我既读过鲁迅、茅盾、巴金等老一辈作家的文艺作品和鲁迅的杂文和新月派的新诗,欣赏过古元的木刻和绘画作品,也阅读过西方国家的苏联的文学名著,艾思奇和胡绳等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以及来自苏联的社会科学书籍。
总结三年高中阶段的教育给我的影响,可以归纳成两方面:
⑴奠定了广泛学术取向北的基础。
⑵培养起自学成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