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的国格、报格、人格
提起史量才,大家都知道他是杰出的商人、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教育家。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这就话,是他一辈子坚守的人生信条,成就了他的事业辉煌,也让他引来杀身之祸。
1903年,刚从杭州蚕桑学馆毕业的史量才来到上海求业,他“阮囊羞涩,仅剩小银八角而已”。王培孙慧眼识才,聘请他来校担任理化教师,并协助校长室的对外接待工作。史量才任教时间虽不长,但一直不忘王培孙的知遇之恩,一直助力学校发展,此在后文也会提及。
史量才和学校的同事,特别是一直交往甚密。1904年6月《时报》(Eastern Times)在上海创刊, 1905年林康侯(南洋中学校董)等发起在《时报》馆楼上组织“息楼俱乐部”,参与人士除了报界名人狄楚青(时报负责人),还有教育名士王培孙(南洋中学校长)、沈信卿(后任上海龙门师范学堂的校长)、吴怀疚(务本女中校长)、袁观澜(后任教育部次长)、黄炎培、朱少屏(南洋中学校董、校友),以及兼有二者身份的史量才、陈景韩(南洋中学校董、时报主编)等人。每周末相叙,互通消息,进行文化交流。后有人把参与“息楼俱乐部”的人士成为“息楼中人”,他们创办学校、组建社团、兴办报刊杂志、开办书店书局,积极推进社会文化教育变革。清末最后几年,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息楼中人”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立场,发出共同的教育救国、呼唤新生的声音。
史量才特别积极参与“息楼俱乐部”活动,在其中结交了许多至交好友,为其办学出力甚多。据近现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包天笑(时任时报主编)回忆,“也在他那个学校里当义务教师,他是天天到息楼来的一个人。辛亥革命时,他当了什么松江运副盐务事。他的接办申报馆,是张謇、赵凤昌出力最多。其人有干才,後为国民党特务所暗杀。” 因史量才的人品、为人,帮助他的人的确很多。据《王培孙年谱》记载,1907年校长王培孙的夫人沈竹书辞去务本女校职务,应史量才聘请任女子蚕桑学校舍监。该校1904年由史量才创办,1912年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是我国女子蚕桑学校的滥觞,是我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先驱之一。办学的同时,史量才自己也先后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并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
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辛亥革命胜利、失败的过程,史量才逐步看清了政客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实。他开始把主要精力转向新闻事业,试图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当局,激浊扬清。1912年,史量才与他人合资购买了《申报》,自任总经理;1916年,收购合资人股权,独家经营。史量才以其超前眼光、卓越才干,在报界大施拳脚。一是启用能人,逐步实行现代化、企业化管理;二是开拓广告业务,从而大大增加了报纸收入和社会影响;三是确定了“报纸是民众的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的标准,强调“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以此,事业快速发展,1927年,史量才购得《时事新报》全部产权;1929年,收购《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申报》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在报界做的风生水起的史量才一直和王培孙校长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不仅应邀担任了南洋中学校董,并一直提供奖助学金、提供报社岗位,助力学校发展。1927年校庆之际,史量才贺电“余乃二十五年前一教员也。因索文于余,余为之深长思焉。以吾校之得有今日者,实有两大优点以构成之也。有幽闲镇静之志趣,无急功近利之行为。毕业生本其志趣,服务于社会,故为社会所欢迎。肄业生本其志趣,维持其校风,故不为群众所厌弃。凡天下之事物,得历久而不衰歇者,其结构必有超越寻常之毅力。不为环境所支配,方得循序而进,以达其最后之成功。饮水思源,吾校长王君培孙之功伟矣。王君主持本校,以其旷达坦白之襟怀,实施其不厌不倦之教诲。不矜才,不使气,不为感情所冲动,不为虚荣所转移。风雨艰难,三十年来如一日。吾校之得有今日,岂偶然哉?”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政治态度更加鲜明。据原《申报》记者钱芝生回忆,史量才允许《申报》的《自由谈》栏目,邀请一些政府不喜欢的人士写专栏,登载鲁迅和陶行知等左翼作家的作品。甚至发表了几篇所谓《剿匪评论》,嘲骂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对内剿共的政策。原文大意如此:“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一面造匪,……一面剿匪,匪既绝不能以剿而绝,或且以剿而势日以张大。……所剿之匪,何莫非我劳苦之同胞,何莫非饥寒交迫求生不得之良民。枪口不以对外而以之剿杀因政治经济两重压迫挺而走险之人民。正如杨杏佛氏所言:‘对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之日军,既委曲求全,礼让言和,请其撤退;独对于国内铤而走险之人民,则竟动员大军,大张挞伐。此诚吾人所不解者也’” 。对国民党政府所不希望闹大的工潮和学潮,申报也照报不误,让政府当局十分头疼。
据徐铸成在《报海旧闻》里的记载,蒋介石曾找史量才谈话,劝他不要与政府作对,并威胁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针锋相对地说:“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黄炎培在《八十年来》回忆道:“1932年有一天,蒋召史和我去南京,谈话甚洽,临别,史握蒋手慷慨地说,你手握几十万大军,我有申、新两报几十万读者,你我合作是了。蒋立变色。”综合看来,史量才以读者和军队相对比,并不是对蒋介石恐吓的回击,但是史量才言下之意也很明白,他不会接受执掌最高权力的蒋介石控制,“笔杆子”和“枪杆子”一样有威力。
1933年6月18日,反独裁统治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在上海租界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暗杀。《申报》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矛头直指蒋介石,暗示杨杏佛遇刺就是政府所为。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也被刺死。王培孙校长得讣哭之。22日题辞哀悼,辞曰:“瞻君遗像,温厉其色。功在社会,言为世则。昔我与君,交谊卓特。迹偶淡疏,精神不隔,而君与我,诚贯金石。德星陨芒,吁磋鬼域。南国卷苑,西陵松柏。死而不死,垂声方策。”章太炎先生在为史量才写的墓志铭中赞道:“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承其流,奋笔不纡”、“唯夫白刃交胸,而神气自如”。
先生已去,但精神长存——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参考文献:南洋中学校史资料;《王培孙年谱》;北京日报《刺史——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殒命始末》;《档案大观》2009年6月19日420期2版;《青春岁月》2013 (14) ——《关于史量才研究文献综述》
编者按:本文载于《毋忘风雨---上海南洋中学人与事》P14-P17;《新民晚报》2017年10月25日18版报道、2018年1月29日人民网上海频道发布《一辈子坚守人生信条,史量才的报格、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