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南洋中学演讲劝剪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的改革具有深远影响。1912年2月,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敦促中国男人剪辫子。内务部《剪辫令》发出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剪辫热潮。一些地方自发组织义务剪辫队,当场为人剪辫。但,事情进展得颇不顺利。就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孙中山要求官兵对百姓宣传要有信心和耐心,同时也下达了强制性剪辫命令。为使群众接受新生事物,孙中山请外国友人根据中国人的面型、头型,劳动、生活等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新发型,供各阶层人士选择蓄留。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依约,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职务。以剪辫、鼓励人民兴办实业,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为标志的变革运动仍然在继续。上海遵照《剪辫令》精神发布的《布告》称:“强制人民把头发编成辫子,是地球五大洲之怪状,是历史数千年来未有之先例。” 6月,北京的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 “剪发令”发布,已过去了3个月。梅的行动显然称不上积极,但相对身边的其他人,却已可算走在时代的前沿。8月3日,《华盛顿邮报》有这样的一篇报道:中国北京城内一片男子的哭声,很多男子反复摸着自己的辫子舍不得剪去。他们的领袖袁世凯下令所有的男子必须剪掉辫子,有的有钱人甚至剪辫子前拍照。
上海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革命意识浓厚,辛亥革命期间,教师王引才就曾率百余学生军顺江而下,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行动。不少师生早已剪辫、断发。比如1905年就读南洋中学的钱玄同早在入学前一年就已经断发“以表示义不帝清之至义”。但任有留辫者。1913年初,时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孙中山在南洋中学校友朱少屏(其与柳亚子同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秘书)陪同下,前往南洋中学食堂进行演讲。师生全部到场(当时南中教师有邵力子、叶上之、秦汾、胡敦复等名师,学生有叶良辅、雷宝华、庄泽宣、鄢公复等人)。先生讲打倒满清、宣传革命,讲“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以及剪辫子的意义,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并且号召学生剪去发辫。最后讲革命意义、建国方略。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先生演讲异常生动。演讲毕,没有剪辫的同学“持辫子一齐剪去,拍手欢呼”。
伴随着欢呼声,伴随着对未来的憧憬,南洋中学学子们的辫子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剪完了。而远在北京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还是死活不愿意剪辫子,他认为辫子乃学问之征,据说梁启超还为此专门跑去劝说他,最后直到1927年跳湖自尽,他也仍留着大辫子。据当时的报纸统计,1927年,北京尚有男辫4000多条。以致到了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颁发《禁蓄发辫条例》禁止蓄发,则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南洋中学校史材料;山西教育出版社《民国时尚》;辽宁人民出版社《建国方略》(孙中山著)
编者按:本文载于《毋忘风雨---上海南洋中学人与事》P36-P37;
2018年1月29日人民网上海频道发布;《新民晚报》2017年9月2日13版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