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书南洋中学同学的青年徐志摩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留学。在8月31日的太平洋舟中,写下著名的《致南洋中学同学书》(又名《启行赴美文》)。这是现在知道的,最早使用“志摩”这一名字的文书。此前均用谱名徐章垿,就是到美国后入学所用的名字,仍习惯用徐章垿。确定用志摩名,当是到英国之后的事了。
此文最早面世于1930年《南洋》杂志第一卷增刊号,名之《致南洋中学同学书》,是南洋中学为鼓励青年学子而把校方珍藏多年的这封信公开发表。文章开头便是:“志摩启行赴美,诸先生既祖饯之,复临送之,其惠于摩者至,抑其期于摩者深矣。”
送行者,有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和堂弟徐崇庆,更多的是南洋中学的学生。而徐申如亦是南洋中学的校董,徐崇庆当时也正就读于南洋中学二年级(1920年6月毕业)。
“期于摩者深矣”之人首先当然是徐申如,其是浙江海宁硖石镇首富,为人正直,又热心地方公益。《民国人物传》称他“曾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他做南洋中学的校董,积极为学校的建设筹款。1915年学校筹建图书馆,他便是其中一支劝募队的队长。徐志摩是其独子。儿子刚满3岁,徐申如便迫不及待地为他聘请塾师进行启蒙教育。次年,又请当地名士查桐荪教授。1918年夏天徐志摩离北京之前,经梁启超的弟子张君劢(张幼仪的二哥,著名哲学家,有“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称谓)牵线,说服梁启超,收徐志摩为入门弟子。据陈从周说,为这次拜师,徐申如出了一千块银元作为贽礼。留美之前,徐志摩曾致信梁启超表示感谢。其中说:“首涂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可知梁启超也是钟爱这位弟子的,在志摩即将赴美之际,写了信给以鼓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摩是徐申如留美之前给儿子刚取的名字。源于其幼时,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其次当属张嘉璈。此人是徐志摩妻子张幼仪的四哥,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与南洋校友、著名银行家钱新之是莫逆之交。他曾任中央银行副总裁、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等职。张嘉璈多次为南洋中学题词。现存的题词有1931年的“读贵校卅五年沿革概略,益以徵事业成功端在乎人,所谓资财与经验,究其质素,亦仍系乎人。呜呼!一事业一小段之历史,洵足为社会法哉!”和1937年的“明体达用”。话说,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张嘉璈是媒人。事情是这样的,1913年,张嘉璈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他视察杭州府中学堂时,发现一篇文章文质俱佳、出类拔萃,作者是徐章垿(徐志摩)。于是开始打听徐志摩情况,得知其是富商徐申如独子。他断定徐志摩将来一定会成就非凡,回去后给徐申如修书一封,替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求亲。徐申如立即回信答允,婚事就这么确定了下来。二人在两年后(1915年)成婚,当时张幼仪只有15岁。张家兄弟对徐志摩帮助甚大,除了张嘉璈、张君劢之外,还有以后和徐志摩一起出版《新月月刊》的张嘉铸。
再次当然还有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当时18岁的她刚做了母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离婚后张幼仪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她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徐家二老也视其为女儿(认作义女)。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请梁实秋主编完成的。历时8年,为8卷本,共收集了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译文、书信、日记等共约250万字。后来她曾经回答侄孙女张邦梅,“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第四自然有徐志摩的母校的众多师长、同学。徐志摩就读了五年的中学是杭州府中学堂(毕业时称浙江官立第一中学)。据学校(现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官网上记载徐志摩“1910年经沈钧儒介绍入杭州府中学堂学习,学业优等,任年级长”。可以确定其在校期间非常优秀,并且有记录证明徐章垿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非常巧合的是南洋中学的第一届校友钱均夫曾经于1911年、1913年两次出任该校的校长。至于大学三年,徐志摩辗转北京大学、沪江大学、北洋大学数所学校,本文就不再叙述。
至于信的主题内容,则充满了年轻人憧憬未来、忧国忧民的报国激情,梁启超的痕迹随处可见,“况今日之世,内忧外患,志士责兴,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志摩满怀凄怆,不觉其言之冗而气之激,瞻彼弁髦,惄如捣兮,有不得不一吐其愚以商榷于我诸先进之前也。”最后表态“故益自奋勉,将悃悃愊愊,致其忠诚,以践今日之言,幸而有成,所以答诸先生期望之心于万一也。八月三十一日徐志摩在太平洋舟中记。”到了美国之后,徐志摩主修的是银行业、社会学。银行学自是徐申如帮他选的,是要其子继父业,将来打理钱庄的业务。徐志摩开始也的确勤勉,与四位从中国来的室友(其一为李济,后为著名考古学家)设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六时起床,七时朝会(激发耻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但后来,徐志摩和父亲的期盼越行越远,不仅在专业上,更在家庭生活上,以至于父子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1931年春,徐志摩母亲病逝,他偕陆小曼奔丧。不料,徐申如知道后立即派人在半路上阻拦,无论如何也不准陆小曼进入家门。徐志摩当晚便与父亲顶撞起来,父子从此反目。他临行时在火车站给徐崇庆打电话“我这次一走,再也不回来了。”不久飞机失事。他,真的回不去了!让人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南洋中学校史资料;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校史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徐志摩全集》;新星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国工人出版社《张幼仪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南洋中学名人题词碑刻集》
编者按:本文载于《毋忘风雨---上海南洋中学人与事》P41-P43;2018年3月20日人民网上海频道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