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感恩南洋中学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2月,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由陪都重庆乘专机抵达阔别9年之久的上海,设宴慰问上海知名人士,王培孙也收到了请柬。王培孙道:“赫赫者贪天之功,同他吃饭不如在家舒服。”托词年老行走不便,拒不赴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百废待兴。10月,首任市长陈毅亲自前往王培孙校长家中探望。陈毅市长来意有三,一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请王校长出任市政协委员,共商上海建设大计;二是了解上海教育、学校的情况;三是感谢王校长当年对他留法的帮助。
这事要从1919年说起,3月陈毅和其胞兄陈孟熙一同考进了著名教育家吴玉章在成都办的中国留法勤工俭学总会成都分会预备学校。经过考试,陈毅兄弟俩双双考入前三十名,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四百元官费赴法的资格。6月初,陈毅等60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成都出发,由重庆乘船东下,7月初抵达上海,在上海呆了近两个月。有一种说法是为节省开支,陈毅兄弟俩和几个贫穷的同学住进了法租界靠外滩的一家破旧旅馆。在这里,他们要候船和办理护照,在上海足足逗留了一个半月。另外还有一个笔者认为更靠谱的说法,“四川省30名公费留法生,30多名自费生,各自辞别父母亲人,约了时间在重庆集合,60多人坐轮船来到上海,住在放暑假的南洋中学内,在上海足足等了近两个月的轮船”。后者源于陈凤兮撰文回忆,而陈凤兮是这批留学生金满成的妻子。金满成是陈毅留法期间同居一室的好友,作家、翻译家。陈凤兮是知名报人,经陈望道介绍,认识金满成,并结为伉俪的,后至越南。北平解放后,陈毅通过胡志明捎信给她,邀她回国。1949年夏天,她经香港辗转回到北平,先后任何香凝秘书、《北京日报》编辑等职。若论节省开支,住在学校自然更为便宜。
但第一种说法,也有其合理之处。那就是陈毅没有出国护照!护照何来?南洋中学校史资料记载,“陈毅要去法国勤工俭学,但出国护照领不到,陈毅通过南洋中学的四川学生关系,请王校长帮忙搞一张出国护照,王校长问清情况后,叫郭步陶搞到了。”郭步陶,原名郭成爽,是南洋中学第六届毕业生,当时是上海新闻报馆知名编辑,后任教复旦大学新闻系,在香港创办中国新闻学院,任院长。
8月14日,陈毅、金满成等赴法学生搭乘法国“麦浪号”正式起航奔赴法兰西。出国护照对于陈毅自然意义重大。性情中人的陈老总知道,他要感恩南洋中学的不仅是王校长、四川同乡郭步陶,还有朱少屏。1916年,朱少屏受邀担任上海的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任职长达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值朱少屏在任时。他为留学做了很多工作,即便是预订船票之类的琐碎事宜,寰球中国学生会也办得一丝不苟。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华法教育会档案中,还保存着朱少屏先生为留法学生代订舱位,致华法教育会干事沈梁(仲俊)的三封信,这三封信用寰球中国学生会公用笺,钢笔书写,弥足珍贵。
朱少屏的女儿朱青跟随陈毅南下进驻上海。在她心里,对父亲是国民党外交官的家庭背景保持着距离。一天,陈毅问朱青是否回家看望过。答:“没有,我的家庭关系复杂得很。”陈毅说:“你父亲不就是朱少屏吗?我在你还没有出世时就同他打过交道。”陈毅当然明白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出国手续就是朱少屏负责办理的。陈毅鼓励她回家看看,并交代她利用回家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市民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1950年清明节前,陈毅还对犹豫不决的朱青说:“怎么不能去呀?你父亲面对日本侵略军保持民族气节,是烈士嘛,应当去。”鼓励她一家赴南京菊花台为朱少屏扫墓。
有情有义的共产党人陈毅市长,也换来了王培孙校长和南洋中学对他、对新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最大的支持。1949年的王校长已病重两年,做不了政协委员了,但是他和学校将最为宝贵的近8万册珍贵图书捐给了合众图书馆(后并入上海图书馆),惠及更多爱书人、读书人。时任合众图书馆总干事顾廷龙形容这批图书“史料为最富,亦最有裨于实用,次为方志,又次为佛经,而明末清初别集与词曲、杂剧,亦颇多珍本”。1949年9月,学校创办义务学校,帮助无法就学的儿童,有6个固定教室、音乐室、教师办公室。所有费用皆为学校支出,所有师资都是高中学生义务担任。后来曾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的朱高峰院士回忆起这段义务教师经历仍记忆犹新。1956年2月学校有私立转为公立,从旧时私立教育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教育。
“君子不忘本”南洋得其名,“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育人思想依旧、传统依然,感恩常在!
参考文献:《南洋四烈士》等南洋中学校史资料;商务印书馆《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红岩春秋》1997年第5期陈凤兮《陈毅轶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郑逸梅选集》;潮州日报2007年5月16日《潮籍女报人陈凤兮》;《文史杂志》1990年第5期《著名文学翻译家金满成》
编者按:本文载于《毋忘风雨---上海南洋中学人与事》P44-P46;2018年4月4日人民网上海频道发布;2018年1月29日《徐汇报》08版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