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陈体诚——为我国公路事业捐躯的工程师
发布时间:2008-02-10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88

    翻开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公路史册,人们不难看到陈体诚的名字。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49个春秋,却为中国公路建设和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特地为他写了《陈体诚传》一书。
   
陈体诚于1893年出生于福州,闽县螺洲人。先后就读于福建高等学堂、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于南洋中学毕业,为第8届校友。后进入上海原交通部工业专业学校(交通大学的前身),主修土木工程。1915年毕业时获工学士学位,名列第二。
   1915
年,陈体诚由国民政府交通部保送赴美留学,是得到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攻读桥梁、土木工程的少数留学生之一。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三年。公司对他在语言及专业操作方面都很满意。在留美学习期间他与学习工程的同学组织中国工程学会,并被公举为会长。嗣后,同学相继学成回国,中国工程学会总会也迁回上海,并在各大城市设有分会。以后中国工程学会与詹天佑创办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浙江公路的奠基人”
 陈体诚于1918年回国以后,先在北京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并参加黄河铁桥修建工作,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29年初,他任浙江省公路局局长,积极推进公路网的建设工作。上任伊始,浙江只有互不连贯的商办公路10余条约200余公里。他着手制订公路网计划,全面进行建设。在1934年他离开浙江的时候,全省可通车的公路已达2000余公里,已动工的路线还有1000余公里,这是浙江公路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以后(指解放前)的发展就不多了。而在他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对运行、管理、车辆修理等都有全面的筹划部署,行车设施也都基本配备齐全,做到了行车安全,管理制度完备,驾驶员都经过训练培养,在国内获得很高的声誉,人们评价说陈体诚是浙江公路的奠基人
   1931
年,陈体诚组团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国际道路建筑师学会。他带去了一批浙江公路建设的印刷品和图纸,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颇为惊讶和赞许,因为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中国公路建设的有关资料。会议结束后,陈体诚考察了欧美十个国家的公路状况,历时一百十余日。回国以后提出了详尽的考察报告和建议。故又被认为是最早把中国公路建设情况介绍到国外,同时又把国外公路情况向国内传播的人
                           我国公路运输的奠基人
  1933年陈体诚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兼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公路处副处长。1934年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后又兼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此后三年间,他在浙江、福建任期内所建公路达数千公里,在公路建设史上也是成绩颇佳。尤其是通往江西的闽西北公路,抗战时期沿海公路被破坏后,成为通往内地之重要干线。他还为家乡修建了一道防洪堤,螺洲的父老乡亲凝望江堤似乎都能听到他造福乡梓的心音。陈氏祠堂挂着兄弟厅长的匾额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注:是指也曾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的四弟陈体荣)。他在浙江、福建工作期间,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在公路部门形成一种良好风气。①表现为工作上的艰苦作风:在测量和施工工地上,工程人员坚持白天做外业,晚上搞内业;没有星期天,人们习以为常,从不叫苦;凡遇地形比较复杂的路线要定线、大桥要定位时,工程领导人员必须亲自出马,跋山涉水,考察勘测,拍板定案。②表现为执法上的廉洁作风:在他之前,公路局曾发生过工程处主任向承包商索贿事件,后来虽经处理,但影响很坏,他到任后,这类事未再发生过,主要是由于他提倡生活简朴,秉公守法,能廉洁自律。③表现为用人上的开明作风:对于工作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敞开门户,面向全国,任贤举能,量才录用,致使浙江公路部门人才济济,力量雄厚。同时又不惜把技术人员输送出去,支援其他部门和省份,许多人出去后成了公路工程界的业务骨干。因此,有人称:浙江是我国公路的摇篮’”这是浙江公路局的荣誉,也是陈体诚的荣誉。他待人诚恳,尽量帮助解决下属人员的困难,又充分发挥各人的专长,如遇别的部门需要时,甚至舍得割爱。
              鞠躬尽粹  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东部国土相继沦陷。当时政府急于开辟西北和西南的公路系统,陈体诚于是年秋,调任西北公路特派员,负责开辟新疆一带的道路,并兼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同时仍兼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将各省的公路建设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几年来,由于广揽人才,任用适当,克尽其能,因而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通车公路已达1 0万余公里,省与省之间都有公路干线贯通,因而享有我国公路运输的奠基人的美誉。
    1938
年夏,为适应西南后方连通海外的需要,陈体诚又被调任西南公路运输处副处长、代处长。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我东南海运断绝,滇缅公路成了我国将美国援华物资运入国内的唯一运输线。19419月,经美国方面建议,将西南公路运输处改为中缅运输总局,归军委运输统制局领导。局长由军委后方勤务部部长、运输统制局副局长、上将军衔的俞飞鹏兼任;陈体诚任副局长,另一副局长由美军顾问担任。抢运抗日战争物资的工作主要由陈体诚承担。他不计个人安危,亲临第一线,辛勤工作。19424月,仰光失守,滇边告急。他亲赴腊戍,调度督运,连续8昼夜没有休息。运送最后一批物资归来时,过惠通桥,敌人骑兵追至,他临阵不惧,奋力抢救物资无数,于敌人到来之前一瞬间自毁大桥,然后离去。6月,再赴保山督运。不幸此次前往,却触瘴染疫,病体沉疴,急送昆明,已是药石罔效,于1942711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舍生忘死,鞠躬尽瘁,壮年毕世,闻者莫不叹惜。当时政府因他对抗日做出了贡献,虽非军人,特令以军礼厚葬。出殡时很多人自发前往送葬,灵柩安葬在西南运输处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