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投考由当时上海教育界名流王培孙先生创办的上海南洋中学并被录取,这样到1953年只身住宿上海南洋中学求学。在诸位高素质和高教学水平的老师传授下,我不仅学习上越来越主动,而且进一步树立了我的人生观和对社会应负责任的认识,为我三年后顺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我由南洋中学考入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学习,1957年6月四年级上学期末,经过严格政治审查,我被学校调出学习海军潜水艇设计与制造,1958年4月毕业留校,那时恰逢祖国需要发展海军,而潜艇在我国是空白,我毕业后参与组建我国潜艇设计与制造教研室,从事培养潜艇设计人才和相关的教学科研,这样为国家一干就是四十年,我的做人和文化科学的基础是在南洋中学夯实的,是家长和诸位教师教育帮助的结果,所以每当我想起母校和教过我的老师们,总是怀着陆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国外,潜艇技术也是严格保密的,在极少有公开资料发表情况下,我采用方法是到外国杂志上“大海捞针”;把民用技术“移植”;研究消化和改进苏联提供的陈旧的设计资料,编写出:“潜艇设计”、“潜艇系统”、“潜艇装置”、“潜艇毕业设计指导书”、“核潜艇与核动力”等教材并讲课,还带领学生去海军潜艇部队作专业实习,回校后指导学生“潜艇总体设计”的毕业设计,此时我的年龄接近35岁。
1963年,我建议七院701所14室设计过渡型潜艇,即把苏联潜艇上的常规型尾部改成鱼雷型(回转体型)尾部,设计制造出来的“
1970年,我国战术核潜艇下水,接着试航,对千百件设备一一作海上考核验收。717研究所设计的一枚星光导航潜望镜达不到使用航速要求,因为这枚潜望镜犹如潜艇一只眼睛,当时六机部和七院专门成立了专题攻关小组,我提出的技术方案及实施部署新型试验设计等,被攻关组一致同意,并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终于得出正确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1980年以后,我为改进和发展新一代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技术作了一些新的研究:
<09—I>型核潜艇高速操纵性研究,为09—I型艇高速和满速航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制成功“二自由度变载人潜艇运动模拟器”,获原六机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型垂直面平面运动机构”,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振幅水平面平面运动机构”,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潜艇模拟操纵闭环研究系统”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
<039>新型常规潜艇六自由度变操纵方程中水动力系数的确定。
<0—IV>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大机动情况下操纵运动方程的建立。
沉底鱼雷探测打捞深潜器非线性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潜艇大攻角运动方程和动力抗沉研究等20项项目。
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用到新一代常规潜艇和核潜艇上,我的经历隐含着南洋中学老师在我身上所化心血的结果,是他们给我奠定了人生观的基础,使我得得以在他们为榜样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为国奉献的延续工作。
我的恩师是数学赵善继、化学
1、注重基本概念教学。由于中学、大学学的都是基础知识和理论,有着大量的基本概念,学生基本概念清楚能长久记忆着,反之则不仅课外作业困难,考试时该得分的却失了分,甚至踏上工作岗位后还会产生问题。如:现在考试题很多是选择题,其中许多题并没有繁复的计算,而是围绕概念来选,一般要求题目看完就要答出,不然一张卷子来不及做,这样基本概念清楚的学生得益。“文化大革命”后期,核潜艇研究所分去了一位“工农兵”大学生,一次在讨论方案时,她突然插嘴说:“我不明白,钢板比水重,放入水里要沉掉,而潜艇艇体全是钢板组成的,倒不沉掉?”这就是物理课中浮性一节基本概念不清,而且对阿基米德原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太不应该了。我们潜水艇性能分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静态性能的核心是阿基米德原理:潜艇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即排开潜艇同体积的水的重量应时刻等于潜艇重量,潜艇才不至于沉掉或不必要的浮出水面来。
又如:讲牛顿第二定律F=ma,老师讲完F=ma后,接下来问学生,如m不变F增10%,则a增加多少?如F不变,m减少5%,则a变成多少?还会问什么是质量?什么是重量?它们之间关系等,总之,把这些参数讲透了。
2、注重“少而精”教学。我的求学历程中,印象最深的首推南洋中学赵善继老师教数学。赵老师,苏州人氏,解放前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在南洋中学教数学,现是上海师范大学退休教授。赵老师授课特点是:“少而精”、“当堂消化”、“严格要求”。赵老师自己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爱,处处想到怎么把我眼前这些学生教好,为此一堂课下来,觉得那些没有讲好的地方,在下一堂课改正,好在当时课时多,有机会改。”真是精益求精。
可以想象,在短短30分钟里把这节课内容讲掉,不少而精是难办到的。少而精就是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把精髓内容讲透,这当然不是件易事,它一靠老师经验积累,二靠充分备课,三靠经常作教学法研究。“少而精”绝对优于满堂灌。满堂灌常常没有次重之分,学生既听得平淡,集中不起注意力,又没有边听边思考之可能,满堂灌也往往是拖堂的原因。
3、“启发式”教学。我在南洋中学时,数、理、化三门老师常作启发式教学,形式是提出问题,等待分把钟再讲如何解决问题;或是讲到关键之处结出二种是与否结果,让同学来回答。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盐还是酸以及配平衡,也是先提出问题, 让同学脑子里转上一转才讲出结果,物理中一把雨伞高速转动,伞面上水珠朝哪方向飞出?会问圆周上每点速度相等,怎么会有切线加速度?把匀速直线运动零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时有切线、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区别开来也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讲授的。
启发式教学要花课上时间,所以贯彻少而精是个条件,以上是南洋中学老师做的启发式教学的回顾。毕竟时代不同了,老皇历仅作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