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我的母校情结
发布时间:2008-01-29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62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在南洋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如今,虽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年届花甲的我还依稀记得求学时的点点滴滴……

我忘不了母校严谨的治学之风。当年许多优秀的任课老师像数学教师张敏智先生,语文教师陆泳德先生,政治教师朱叔廉先生(还是我的班主任)等等,以他们丰厚的学识、满腔的热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得1963年高中毕业前夕,张敏智先生在鼓励我报考理工科大学时语重心长地说,祖国的工业化急需大量的技术,你要刻苦掌握数理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席话成了我一生的追求。几十年来,如果说我能在纺织机械战线上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首先得归功于母校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归功于母校为我们在中学阶段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

我也忘不了母校多彩的校园生活。当年的母校在我的眼里很大很美。古色古香充满书卷气的小红楼;典雅庄重充满凝重感的大礼堂;朴实无华充满诗意的小桥流水操场,无处不留下我们年轻学子的矫健身影。为了一个题解,我会和同学在红楼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强身健体,我会在清晨7时气喘吁吁地在操场练我最不擅长的中长跑,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母校对我们每一位学子的殷切期望。

我还忘不了母校克服三年自然灾害的情景。我家至今还有一只打着“南洋”钢印的铝质饭盒,是我当年在学校包午饭时用的。因物质十分馈乏,往往两指宽布满鱼鳞的清蒸小带鱼加上些许红豆饭便是一顿不错的午餐,这也许是当代中学生无法想象的,但我们经历了,也走过来了。如今,这只“南洋”饭盒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记得那时为了改善食堂的伙食,增强同学的体质,学校还养了猪。饲料不够,组织学生去打猪草,我们每个星期都抽时间步行去上海中学附近的小河浜用竹杆捞猪草,虽说从未干过这种脏活累活,手忙脚乱的,衣服湿了,手也磨破了,但看到亲手打捞上来的满车猪草,脏和累都抛到了九宵云外。

我更忘不了在母校与华侨同学融洽相处的美好时光。我所在的63届高三⑹班共54位同学,其中44位是华侨生,因听不懂上海话,平时交流以普通话为主。最近,我在制作家庭电子相册时翻到了我们班61年和62年在长风公园游玩时拍的集体照,勾起了对40多年前华侨同学的思念:王赛雄、郭大泉的诙谐幽默;施恒温、林秉端的优异学业,区云英、凌金英的朴实敦厚;还有刘春霞的灿烂笑容;郭梅英的高音歌喉……想当年他们不远万里冲破各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求学是多么的不易,华侨生和国内生在追求知识的海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中毕业后,虽天各一方,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联络。如今,我们无论在干甚么,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细算起来,我离开南洋中学已整整42年了。作为一名“南洋”人,我的心将永远和母校联在一起。我会为母校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欣慰,感到自豪。值此母校110周年校庆前夕,我衷心祝愿母校乘着新世纪改革开放创新的东风,腾飞腾飞再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