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南洋中学最早的女生
发布时间:2008-12-11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7

我原本以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南洋中学是一个“男性世界”,从教师到学生一律都是男性。然而,翻阅校史资料,才发现在南洋中学的前身育材书塾创办之初,(约1896年至1900年间)来学的第一批学生中则是有两位女生的,如姚明晖《南洋中学——上海最早的新式学堂》:
“一八九六年,王维迁育材书塾于上海大东门内王氏宗祠之省园,立正馆、备馆,……先开备馆,有学生王宰善、王守善、王锡善、王柱善、顾维钧、朱葆康、林行規、林佩侃、赵月潭等。有女生薛锦姊妹,系教师薛仙舟之兄女。”
此“薛锦琴姊妹”,当是我校最早的女生。
       薛锦琴祖藉广东香山县南大涌(今珠海市南溪村),祖父薛岐山,父亲薛三镛。薛三镛先后有四妻,共有子女二十名,薛锦琴(又名薛君平),排行第二。薛三镛还有一弟,就是被称为“合作运动之父”的薛仙舟,也是当时育材书塾(及后来的南洋中学)的外语教师。
      薛锦琴出生于1883年,自幼随其父薛三镛居上海。1896年,她与其姊薛锦霞进入刚开办在上海大东门王家祠堂的新式学堂——育材书塾(南洋中学的前身)读书。1901年3月15日,上海绅民近二百人聚集沪西张园,召开拒签俄约大会,当时年仅16岁的薛锦琴踏上台去,慷慨演讲,开创了中国妇女参与政治运动、公开演说之先河。受到各界关注而被载入史册。(拙文《中华之贞德》已有详述)
    1902年,薛锦琴赴美留学,学“幼稚园”(相当于幼儿师范)专业,约1915年前回国,后活跃于教育界。在她的学生中,有吴弱男、吴亚男两姊妹,曾跟其学英文三年,然后留学日本,吴弱男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为国父孙中山先生之英文秘书。
     1915年,薛锦琴与林天木(林铎)先生结婚,于1916年生有一女。婚后他俩曾一度住在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北里,还在家里办了一间小学,收了十几个学生(据蒋碧微回忆录)。林天木为广东中山县人,曾留学日、加、美,革命军武汉首义,遂約一二同志离校返国,为建设新中国效力。先后从职于银行、矿山,还执教鞭于中国公学及复旦大学授英文及经济学等。
     抗战时期,薛锦琴携家逃难至桂林,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途中又遭抢劫,随身财物散失殆尽,夫君林天木也因积劳成疾,于民国卅五年(1946)五月廿五日病逝,年仅六十。薛錦琴为他撰写有一篇小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薛锦琴去了香港,担任国华银行储蓄部主任,每月所得除家用外,余下的用来供养、照顾兄弟们的家庭。1960年1月19日,薛锦琴于香港九龙宝血医院安祥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安葬在香港九龙荃湾华人永久坟场。
     薛锦琴聪颖敏慧,才气横溢,融贯中西文化。她的十七弟薛锦寰老先生至今还保存着她劫余的诗词稿一束约百余首,现抄录几首如下:
《有感》
飘零不遇自堪怜,斜倚银屏意惘然,壮志未酬全孝道,雄心誓欲复民权。
《其二》
寂寞空庭夜气侵,萧疎丛菊伴弧吟,金锺杳杳寒山外,独自凭栏闻暮碪。
《其三》
寒松不畏冰与雪,劲节凌霄耸众林,燕雀焉知鸿鹄志,英雄自有圣贤心。
《其四》
国门回首思绵绵,海上风波涕泗涟,举首问天天不语,春花秋月自相怜。
《感时》
国事何堪任西东,寒窗零雨困英雄,悲歌寒外诗人气,扙剑中原侠士风。
《徘徊菊径有感》
徘徊芳径独沈吟,摘得花儿不忍簪,侬自天真不解语,身无媚骨见容难。
《清平乐》
雄心未已,漫洒伤心泪,学剑不成书尚在,欹枕灯前难寐,
人生到此凄凉。无穷世事茫茫,蓬断春潮晚急,飘流不定何方。
《浪淘沙》
赢得泪丝丝,更有谁知,伤心徒唱楚骚辞,家国依然堪问否,谁与支持。
独坐有余悲,肝胆难移,此情无有解消时,辜负头颅时去也,翘首天涯。
…………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薛锦琴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还可领略到这位当年的“中华之贞德”忧国忧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豪放、刚强的女中豪杰气概,令人钦佩不已。
 
【说明】2007年3月,我在我的博客中发表了拙作《中华之贞德》,居然被薛锦琴女士之十七弟、旅居美国的薛锦寰先生看到,并有幸和他取得了联系。薛锦寰先生不但对拙作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向我提供了不少有关薛锦琴女士的史料。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又编写了这篇类似“小传”的短文。特在此向锦寰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 20080205082828590.jpg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