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4岁的郎静山随父亲来到上海,进入南洋中学预科读书。南洋中学的前身为王维泰创办于1896年的王氏育材书塾,是上海著名的一所民办的新式学堂。南洋中学预科设在小东门内仁和里,预科主任李靖澜,据说是著名书法家李梅庵(清道人)之弟,擅长书法、中西绘画,是清末民初活跃在上海的美术教育家。
郎静山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初来南洋中学预科读书时,家中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他寄宿在学校里,白天上课,晚上帮学校和师长做一些整理图书、文稿校对的工作,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着学业。南洋中学的新式教育使郎静山一生受用无穷,当时该校的课程有英语、国文、算学、历史、地理、体操、图画等。他学习认真,特别是英语和数学,在南洋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此后他在《申报》经营部做帐和在国际摄影界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预科时,郎静山最喜欢就是图画手工课,他的图画成绩也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因此受到
郎静山在南洋中学预科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然后回淮阴,在江北小学读完高小。又回南洋中学本部读中学。这时的南洋中学已经迁址日晖港畔,这里校园宽阔,校景优美,有木楼回廊,花园茅亭,小桥流水,每天观流经校园直通黄浦江的小河涨潮,听远处龙华古寺的梵钟回荡,如诗如画的环境给郎静山无穷的灵感,他不断地练习、创作着摄影作品,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借来了当时在北京出版的《脱影奇观》、《续脱影奇观》两部中国最早的摄影技术工具书自修学习。还不时地拿着自己的习作找
郎静山在南洋中学没有读到毕业(应该是读到1912年左右)。就走上工作岗位,先后任职于《申报》和《时报》报社。但是,他和培育他的母校南洋中学
1993年秋,阔别母校八十多年、103高龄的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又回到了母校南洋中学。那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郎老身着长衫,足登布鞋,他脚步稳健、声音洪亮,他登上当年曾读过书的、有近八十多年历史的教育楼——红楼,时而手扶着的回廊的红色的木栏杆,慢慢地沿着曲折的回廊慢慢地踱步,一面看着一间间的教室,一面向陪同的南洋中学领导、记者等讲述着他当年在这里读书时的情景,完全沉浸在对当年的回忆中。并深情地说:“我永远是南洋的学生!”
回到接待室,郎老毫无倦意,拿起大笔,在纸上题写了“南洋中学,日新又新,癸酉仲秋百零三岁学生郎静山回母校留书”题词一幅,表达了对母校的衷心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