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中学的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学者来校授过课,如
丁文江 (1887—1936),字在君,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据史料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他曾受王培孙校长聘请,来南洋中学担任化学、地质、动物、英文、西洋史等课教员。如此一位大师,竟然能来到南洋中学这样一所地处近郊的简陋的民办中学担任教员,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南洋中学的声望、师资质量和王培孙校长的凝聚力。然而,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执教时间不长,1913年,丁文江应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聘请,任该司地质科科长,离开了南洋中学。那么,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时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有什么特点?他给当时南洋中学的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只知道他曾以生物进化论观点编了《动物学教科书》进行授课,深受学生敬爱。其他情况,则因时间久远,资料散佚而无从知道了。
最近,在查阅我国科技史资料时,偶尔发现一份“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传略”的文件,该文件所述:1913年丁文江就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于该年6月,他与章鸿钊、翁文灏创办了工商部地质研究所。(1914年1月,工商部、农林部又合并为农商部,依据隶属关系,研究所更名为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实际上是一所是我国第一所高等的地质专科学校,该校共有22位同学。其中竟有6位来自于南洋中学,并都是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教过的第8届、第9届校友。在当时,南洋中学的毕业生质量都非常高,毕业后大都考入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而这6位同学能跟随
这6位南中校友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人才,在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几位大师的培养下,他们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并在我国地质学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这些校友是:
卢祖荫(1889~1976),字心培,江苏武进人。南洋中学第8届校友,1916年毕业于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2年任图书馆馆长。1943~1965年,先后在矿产测勘处和地质陈列馆工作。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浙江杭州人。南洋中学第9届校友。毕业后报考地质研究所,1916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同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的成名之作《北京西山地质志》(1920年) 是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典范。他以构造地质、岩石学为依据对长江三峡、山东胶州湾地貌之研究,开创了我国地貌学新局面。长期任浙
周赞衡(1893~1967),字柱臣,江苏奉贤人。南洋中学第9届校友,毕业后留学瑞典。1916年卒业于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兼古植物研究室首任主任,此后历任技士、技正、副所长等职。是中国古植物研究的开拓者。
徐渊摩(1894~1968),字厚孚,江苏武进人。为同窗徐韦曼之胞兄、卢祖荫之表弟。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受丁文江之熏陶,3人报考地质研究所,1916年卒业。卒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4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27年,协助李四光筹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解放后,先任武汉地质学校教务长,后在长春地质学院工作。
徐韦曼(1895~1974),字宽甫,江苏武进人。为同窗徐渊摩之胞弟、卢祖荫之表弟。早年就读南洋中学。1916年卒业于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4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教授。1935年前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工业研究所任职。1949年翻译莱伊尔名著《地质学原理》。
李学清(1892~1977),字宇洁,江苏吴县震泽人。南洋中学第9届校友。1916年毕业于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和图书馆馆长。1920年赴美留学,攻读矿物学与岩石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1925年,发表《四川含硫化物的橄榄岩》,是我国首次对含镍的超镁铁岩的研究报道;1927年,发表《竹叶状灰岩之岩石学研究》,首次论述了广布于华北及其邻区寒武纪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岩的成因及其生成的古地理条件。1928年,首次将黄土进行化学分析,并研究其矿物成分。1929年以后,主要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