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外交奇才顾维钧早年的学生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据他本人在《顾维钧回忆录》所述,他的老家在上海老城厢,少年时先读私塾,1899年进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而在英华书院和圣约翰书院之间,他还短时期地在另一所学校学习过。那是在1900年7月,在英华书院读了一学期刚放暑假的顾维钧突患虐疾,病情十分严重,“直到10月,上海天气渐凉,病情才有所好转。那时我已不发烧,但是又调养了一个月,才能出门。当时英华书院的第二学期早已开学,我再跟班为时过晚。可是我仍急于恢复学习。我在家附近找了一所学校临时就读到阴历年底,也就是1901年2月。这所学校是一位留日学生王先生按新法办的家馆,课程包括中文、历史、书法、作文、算术、地理、英文和体育,家馆的规模相当大,约有一百名学生,年纪大小都和我相仿,这所家馆和英华书院明显不同,他不设圣经这门必修课,不强制参加宗教仪式,而突出的是学习中文。”(见《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卷,第五章“英华书院”)
顾维钧的记忆力极强,他清晰地记载了这所学校的情况以及他与该校的关系。他所说的“王先生按新法办的家馆”,就是当时开设在大东门王家祠堂(后来的中华路257弄3号,又称“省园”)内的“王氏育材书塾”。(此事在齐鲁所撰的《顾维钧的官运和桃花运》一文中也有记述,不过该文将此书塾说成是“南市的育才中学”,特地冠以“南市”两字是为区别于当时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后迁址山海关路的由西人开设的“育才中学”。)育材书塾是王维泰(柳生)于1896年创立的,被称为是“国人自办现代教育的第一校”。1900年王维泰之侄王植善接任塾长。王植善字培孙,曾是南洋公学师范班的学生,接管校务后去日本考察,借鉴日本的学制、教学,对育材书塾进行改革,订立中学章程和课程。其教学摒弃了“科考举业文学”而以“西学”为主要内容,课程设有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格致等等,并重视体育、操练,用以振奋精神、增强体质。该校聘请的教师都是知识渊博、思想激进、主张维新的知识分子有王引才、马君武、陈景韩、薛仙舟等等。当时中国正崇尚改革维新,学习西方,上海首次出现这样一所民办的新式学校,自然大受欢迎,来学者不绝,顾维钧所述“约有一百名学生”,足以证明其校况之盛。和顾维钧同时期的学生还有秦汾、朱葆康(少屏)、葆芬兄弟和曾在张园拒俄大会上慷慨演讲的女生薛锦琴等。
1901年,育材书塾改称育材学堂,1904年又改名为南洋中学,1908年迁至日晖港南洋中学今址。虽然顾维钧在该校就读的时间不长,但是他的聪颖、好学、活泼给当时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年的同窗王稚虹和教师姚明晖在回忆和撰文中都提及了此事。这一史实也载入了1946年由顾因明编写的《本校发展史》,成为南洋中学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