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校史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 >>南洋校史
上海档案信息网(南洋中学(附图))
发布时间:2016-03-09 08:27:2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589
南洋中学(附图)
 

 

早期南洋中学大门

1935年时的盐业大楼,其时南洋中学在此教学

建于1926年的校图书馆

教学楼(1931年左右)

在上海,如果说南洋模范中学影响深远,那么南洋中学则历史更悠久,意义更不凡。前者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者比其还早一年----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上海最早由国人民间自办的新式中学堂。19世纪中叶,在“废科举、兴学堂、育英才”的口号下,王维泰(字柳生)在松江秀野桥畔开办学堂,1896年,校址迁至上海城厢大东门内王氏家祠(省园),利用祠堂余房、庭园,并添建一幢二层七楹(间)的“洋楼”,命名:育材书塾,进行教学。育材书塾设正馆与备馆,相当于小学,课程设国文、英文、算学、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聘请教师有马君武、薛仙舟、陈景韩等名师;学生有顾维钧、朱少屏、秦汾等几十人,这些课程的设立,注定了这是由中国人自力主办的民间第一所私人办的“西学”学校。惟其属私立学校,所以在接下来变法维新失败,众多学校被迫关停时,育材书塾因其私立性质,得以保全。

1900年,王培孙奉叔父王维泰之命,接办育材书塾。此时中国北方遭遇八国联军入侵,上海也人心惶惶,学生减员,财政困难。育材书塾虽也惨淡经营,但在校长沈竹书和校董及众教员齐心协助下,得于共度难关。王培孙接办育材书塾后,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不久即将校名改为南洋中学,时为1904年。1907年,学校在龙华路日晖桥购地6亩,(今校址中山南二路225号)。1908年,又购地18亩建新校舍。新校舍绘图监工为沪杭铁路工程师徐文炯,另由校董龚模代为建造宿舍楼二幢。次年新校舍落成,遂迁新址(迁新址后,原房屋归育材小学使用,1949年后在此处办中华路一小,1970年代末旧屋完全拆除)。1910年,南洋中学学生人数已超过350人。1911年,南洋中学成立校友会,在校友会全力帮助下,南洋中学校园、校舍及教学设施日趋完善。1913年添建理化实验室。1922年由校友王元懋承包工程,建成一幢新校舍楼。尽管从一张摄于1920年前后的学校外景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斯时南洋中学并不怎么起眼,周边环境也较简陋,围墙用的是戗篱笆。但到1926年,随着宏伟、典雅的南洋中学图书馆建成,顿时让人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它也因此名传遐迩。校图书馆10万多册的藏书更令人瞩目。1930年,为纪念建校35周年,校友会捐建了一幢南洋中学科技馆,内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阶梯教室。然而,随着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在日寇铁蹄下,南洋中学也难逃浩劫,校舍被日军占领,学校被迫停课。由于外文图书及部分仪器来不及迁移,其后荡然无存,尤其是校董捐赠的2000倍显微镜被掠夺,更令人痛愤。但学校终不忍废学,遂于1938年租借公共租界内北京路盐业大楼五楼10间房屋作教室开学,师生共500多人,教师均义务授课。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原校舍才得以全部收回。

1956年,南洋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

(陆其国)

 
2014-04-28
 
 
http://www.archives.sh.cn/shjy/shzg/201404/t20140428_40723.html
“四史”学习教育|伴秋风携校歌 邂逅歌词背后的故事 文汇报 - 王培孙和南洋中学(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