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野桥畔 办新学占风气之先
在1948年出版的《南洋中学复校特刊》上,
王柳生,名维泰,字柳生,号未叟。祖籍山西太原,清道光时,其太祖辑廷公在沪经营沙船用绳索发家,继而经营沙船运输业,参加漕运,成为上海江苏帮沙船业巨商之一。祖父王寿康迁居南翔。王柳生自幼读书,敏慧聪颖,“精科举业,曾补廪贡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经商。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变迁的时代;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内忧外患,时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内关心民族盛衰的有志之士,无不为国而忧,为民而忧,多方思变,以应潮流,“废科举、兴学校、育英才”成为救国图强之道。而当时的上海,由于开埠后受西学东渐影响,新式学校陆续出现,如教会办的徐汇、约翰等校,官方办的以西文、西学为教学内容的广方言馆,还有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梅溪书院等等。
年轻的王柳生血气方刚,他关心世界之大势,国家之前途,大有指点江山,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王柳生到北京,看到政纲紊乱,政界种种败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绩,更使他忧心如焚。王柳生遂产生办新式教育的宏愿,欲“倡导青年,屏时文,讲实学,兼习外国语言文字,为他日出力救国张本”。
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即1895年春,柳生曾以典业加税事在南京。他平素“好上条陈”,向人屡述他的办新学,育人才之策,说只要在旧书塾加课洋文、授算学,“实类梅溪、广方言馆办法于书塾”。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心腹、道台陶森甲闻之,请他写了报告代递“制军”(两江总督刘坤一),不久,总督传下话来,“何妨试办以观成效”。柳生欣然,归而即准备实行他的设想:设立一个“中西学堂”,并向亲友求助,但“无应者,或且笑以洋学堂”。因当时在族中长老们看来,新式学堂是“邪物”,决不能答应。
这时柳生正为金山钱氏经营典业,移家至松江秀野桥,就将此事和塾师王纳善(引才)商量,纳善建议:“先就家塾中延一英文教师加课英文,不立学堂名目,以免洋学堂之见憎”。于是,王柳生就招了亲友子弟十几人,据记载有王荃士、王稚虹、王晋斋、周荃孙、王潜甫、赵月潭、林佩侃、林斐成等,聘请“约翰书院之高材生,慈溪
王柳生的长子王宰善(荃士)后来回忆道:
王荃士《对于母校卅五周年之回顾》自《南洋中学建校三十五周年纪念册》
从以上记载得知,“英文书塾”因当时松江地区“风气未开”,经费、生源缺乏,不到一年而停办了。它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王柳生办新学的首次尝试,为翌年他正式创办育材书塾积累了经验。同时,又是松江乃至江南地区民办新式中学的先声。
王祠省园 创“育材”夺民校之冠
1896年,王柳生终于征得到族人的同意,在上海大东门王氏宗祠隙地“省园”正式开办了“王氏育材书塾”,并在两江学务处登记备案。王氏宗祠在大东门之北,道光间由太祖文源、文瑞所建。省园在祠西,园中原有曙海楼、慈云阁、退息山庄、傍半亭诸景,山石玲珑、草木扶苏,曲径通幽。当年王氏家族曾在园中设塾,课读族中子弟。
3月,书塾开课,“四方来者,讲舍为塞”。于是,王柳生利用族中先人出售苏州市房资助族中办家塾的款项,在原退息山庄空地处建筑两层“洋楼”(当时一种西式的有木栏外廊的楼房)七楹(上下七间)。再利用其他园中房屋作为教室,教师办公室,宿舍等等。
育材书塾首先成立了校董会,由李平书、曾少卿、林景周和王柳生组成。林景周为驻校校董,王柳生为“监塾”(相当于后来的校长)。
育材还订立了《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由浙江官书局刻印,此为民办新式学校章程之首创。1907年《知新报》创刊,再次编入了该章程。章程的编制,主要参考了约翰书院的章程。在章程的序言中,王柳生介绍了他办育材的缘起和目的:
“……爰集族长老,共议于省园设中西书塾,先尽族人,次及外客,似私而实公焉,塾名育材。……,他日学有成效,由官长咨送大学堂考验,用备折冲御侮之选,其有补于自强大计。……爰与
——《王氏育材书塾章程》
按《章程》,“育材书塾”原定设立蒙馆、西馆、经馆,而据后来的回忆资料,实际上办的是正馆(相当于中学)、备馆(相当于小学),先开备馆。学生有王宰善、王守善、王锡善、王柱善、朱葆康、葆芬兄弟、林行规、林佩侃、赵月潭等,还有女生薛锦霞、锦琴姊妹,系教师薛仙舟之兄女。学生年龄长者近二十,幼者十三、四岁,凡四、五十人,分为两班。教师则为胡可庄、黄云孙、王纳善、
育材书塾的教育,其正馆课程有“经史、词章、掌故、算学、化学、格致、英文、地理诸课,尤注重国文。备馆课程则是国文、英文、算学等。《章程》上还订有有关学习时间、考试、升级的具体规定,如:
“塾中课程,半日中学,半日西学,一切分班教约各法,由中西师合同商妥而行”;
“凡六星期一小考,分上中下三等,不及分数,并不列下等者,降一级复理旧业。逢歇夏放冬前一大考,屡列上等者升一班,屡降无志者,黜退不录。”;
“凡年终由监塾禀请地方官,察课一次,择优存记,以备将来保送开列”
…………
——《王氏育材书塾章程》
育材书塾还特别注重体操课,王柳生特地在《章程》中附上他撰写的《体操说》,认为:学生进行体操训练,“筋脉流动,气血条达,可以振作其精神,而免疾病,”“寓武备于文教之中,化气质于形骸之表”“今所谓体操者,乃尚文非尚武,乃教让非教争,乃我中学六艺之纲领,经曲之权舆也。”当时育材书塾因校地有限,操场设在校外,每天“学生穿制服,掮木枪,排队伍,堂皇过市,路人聚观”,成为城中一景。(见姚明晖《南洋中学——上海早期的新式学堂》)
当时育材书塾的学生后来回忆说:
“当时母校校名为育材书塾,校址在上海大东门内王氏宗祠,校长先是
——(第一届校友)朱葆芬《育材书塾时代民国纪元前九年级一个学生之在校回忆》
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也于1900年10月,来育材书塾求学过,这时正是王柳生刚将书塾事务托付其侄儿王培孙之后三个月,顾维钧在《回忆录》上描述了书塾当时的情况:
这所学校是一位留日学生
(第一届校友)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
1900年,王柳生受聘为陆军兵工学堂(原广方言馆)校长,他将育材书塾交由其侄王培孙接办,他仍担任育材的校董。此后,王培孙在柳生先生创立的育材书塾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教学日精,校誉日彰,于1904年改校名为南洋中学,成为上海著名的民办中学之一。
【注】南洋中学80年代编的校史中,将王柳生在松江办的新式书塾称为“中西学堂”,此名称可能出自姚明晖《南洋中学——上海早期的新式学堂》一文中“……归而即其家塾谋立中西学堂”句。其实,第一,“中西学堂”并非指校名,而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