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历来被看做教师神圣的职责,而教育的百年大计就是育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党史知识,使学生更多渠道了解党史,更加“知党、信党、爱党”,树立伟大的民族精神,既是教育本质的需要,又是目前在各方拼命“追逐考试分数”大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同时党史知识的渗透也是对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补充,这无疑将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以及审美情趣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是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和思想性,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承载工具。特别是语文教材吸纳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粹,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因素,适时渗透党史知识,既是时代对语文教师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党史知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抛砖引玉,并与同仁共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观念或情感,都反映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包括一些时代人物、历史事件、政治(自然)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或多或少都与党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挖掘并建立好“有机联系”,至关重要。其实,党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还是不少的。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渗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包括作者形象。借助人物形象介绍或分析,可以适时渗透党史知识。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同学们在认真分析后明确:诗句既表现了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又深藏着诗人对中国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的担忧。那么紧接着教师追问道: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铁肩担大任”的博大情怀呢?诗人为此做出哪些奋斗和牺牲?教师紧紧抓住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针对现实中很多学生的 “为自己读书,考上好大学,将来有份好工作”的狭隘心里,对比伟人,解剖自己: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从上海回故乡韶山成立党在农村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韶山党支部、开展农民运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以及国共两党确立统一战线等党史知识渗透进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毛泽东从小便树立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伟大理想,而这种理想又是和“江山如此多娇”的国家以及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进而迸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雄心和远大的革命情怀。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感悟到伟人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可贵的精神风貌,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党史知识,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赢。
2、通过揭示写作意图渗透。作者的写作意图虽然表现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对当代或后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并就此生发,将有必然联系的党史知识渗透给学生。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作言。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在于“传其事以为官戒”,告诫当时统治者:治民的要领在于出令要顺应人事,使民各务所业,不受烦扰,这样才能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得到发展,“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在分析作者意图时就完全可以对比联想我们国家在经历“十年动乱”之后的当今改革开放尤其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惠民”、“关注民生”政策的出台,进而理解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农村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我通过让学生分析柳文写作意图,展开对比联想,写一篇读后感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学生在“读《种树郭橐驼传》的感受”一文中写到:
曾记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决定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等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关注民生,以民为本,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
当然,柳宗元的关注民生与我们党今天实行的惠农政策不完全一样,但能以民为本,不繁政扰民是共同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在其它领域也都能减少一些“冗杂的会议”,减少一些“空头的理论”,切实做到“顺民之天以致其性”,则更加大快人心。
当然,教材中像这种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古文经典篇章,这种渗透更加让学生明确“文章合为时而做”的必要性,而且更加热爱我们党“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3、通过感悟文章主旨渗透。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借景抒情作品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思想情感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如何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这是需要教师做大工夫的党史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荷塘月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所写的,可以说,他描写的荷塘月色只不过是自己构造的一个他心中渴望的与现实对立的陌生世界,是他“可以姑作安心过日子”的精神的依靠和避难所。这个如梦如幻的精神避难所着笔轻盈,作者的情感外在表现那么舒缓轻淡,但我们究其情感的深层,不难发现他内心世界的淡淡忧愁。作者刻意地去营造这一种静谧的氛围和意境,恰恰显示了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对立纠缠,以及作者灵魂的挣扎的凄苦,作者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谴责的内在矛盾。由此可见,作者正是在这种淡淡的喜悦中和淡淡的哀愁中进行着一种心灵的艰苦挣扎。
4、通过介绍背景环境渗透。背景环境介绍是渗透党史知识较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几乎所有的现当代文篇章都有个背景介绍的,这也是老师们常见的渗透方法,但关键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渗透。
如:在学习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如何解读开篇环境的描写“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里除了春天的自然天气因素“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外,与鲁迅身体大病初愈也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社会环境等。这个社会环境就是:
5、通过鉴赏精彩语句渗透。在讲解老舍《想北平》时,教师抓住文章中结尾处的精彩语句“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为什么作者“要落泪”?联系党史知识得知: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皆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而此时的老舍,还远在山东任教。
结尾句不仅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更表达了一位深爱北平和祖国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怀。
再如,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中的精彩句子如“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联系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者,为求“其中坦然”,抛头颅撒热血也在所不惜。如:革命者夏明翰因为有“只要主义真”的“自得”,不因杀头而沮丧、而懊恼,故才唱出“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的旷达和以人类为己任的革命者的胆略。当时许多的革命者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为了追求心中的真理(自得),抱有“砍头只当风吹帽” 这种大无畏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请问,这样的襟怀和韬略,还有什么可以使他“病”(忧愁)呢。当然,苏辙的“自得”主要指诗人内心的一种恬淡和追求,和那些甘洒一腔热血的革命者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如果人真的心有“自得”,“不以物伤性”又何往而不快呢?
以上仅举几例,其实渗透途径还有很多,如指导写作的渗透、学生自主预习的渗透、抓住疑难点的渗透,甚至是文章中作者观点的渗透等等。
当然,党史知识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与党史知识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毕竟不同,因此在渗透的契机、教学的侧重点上也不一样。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党史知识渗透的“度”。我想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互惠双赢原则。党史知识在语文学科的的渗透,其前提是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所渗透的党史知识与语文教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决不可单纯为了渗透党史知识而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党史知识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时机,实现语文教学与渗透党史知识的双赢。
第二、恰到好处原则。任何事物都一样,过犹不及!如果语文课渗透党史知识过多或渗透不当,不仅会冲淡语文教学的正常效果,更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使学生产生消极或抵触情绪,造成负面效应,也不要把应该渗透的党史知识弃之一边不予理睬。而是要渗透得恰到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疑难的由头、抓住关键,按照学生或教学所需渗透党史知识,达到与学生需求的共鸣。
第三、水到渠成原则。教育的魅力在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所以,党史知识的渗透,应与语文教学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那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般的空洞说教,也不是那种无原则的援引,而是在教材内容或讲课内容基础上的自然生发,水到渠成地进行党史知识的渗透。因此,“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才为最佳。
第四、寓教于乐原则。渗透党史知识的过程中,要讲究艺术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体现出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中的党史知识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既教书又育人的相互促进过程。它不同于政治课或历史课那么直接,他是蕴含在文章解读以及审美情趣的需要之中,是在对文章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和感知的。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党史知识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引导语文学科包括其它各学科适时渗透党史知识,教育的面貌必定会焕然一新。
执笔语文组王乃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