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即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南洋中学正处于初创时期,虽然它以第一所国人自办的中学出现在上海已颇有名气,而且因办学有成绩而得到清政府的嘉奖。但是,由于私人办学,学校经费非常困难。校长王培孙每月仅支工资十元,夫人沈竹书女士典质首饰接济学校。有人劝王先生试请官方补助,王先生就亲赴南京,拜谒了当时主管的行政长官——两江总督端方,详呈校中情形,得到端方批准的每年约五千元的政府补助。后王培孙专门撰文记录了此事的经过:
丁未秋,本校垫款日钜,无法维持。余乃具禀进谒前清江督端公方,同进见者凡二十余人。集一室,按名就座,座乃西式,余廁末座。适与公对,而距离甚远。公以次谈事,未及余而送客矣。余亦随众出,走商于某钜公,踌躇久之,比返寓而公招赴晚餐之知单至矣。准时入署,客已齐集。少顷,一员导客入餐室,公已就主人座立。以次肃客入席,余仍末席,而适在公之傍。巡酒及余,公偏赞座客曰,此上海办某校之某君也,乃来求于助我者。我固欲为国家兴学。我知私立学堂,必胜官立。岂有官而可办学者乎?办私立学堂者,苟非骗钱,我必助之。私立学堂多,学务自然发达。民家有子弟,岂不要延师读书。聚多数子弟读书,聚多数先生教授,便是学堂。民家子弟读书,何烦官之代谋,官只须办一二学堂,给民间做个榜样,以为提倡,足矣。官肯补助,则民间人人办学,教育普及,而国家之经费又省。忽顾余曰:“君办学堂甚好。须立志不要做官。官非好人做者。”旋询本校状况,又询每年缺款多少。余约计以对。公曰:“君要我多给款乎?抑少给款乎?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无不可也。”余问:“多给何如?少给何如?”公曰;“多给,我须报部,便不得不派员督办。我才说过,官非可办学者。但我若派员,必无害君事。我去任后,便难说。”我曰,然则请少给款可矣。余又陈说校舍之不合宜,拟谋建筑。公曰:“此后来事。我在
这段文字记载了南洋中学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史实,也可从这段对话中,看出当时请政府对办新学的态度,以及端方处理公务的才干。而“需立志不要做官。官非好人做者”的教诲,似乎还带有一点幽默。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1882年,端方由荫生中举,此后历任直隶霸昌道、陕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端方一生历仕南北,总督一方,在晚清政坛显赫一时,于诸多事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最后在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时为新军所杀。虽然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一,但他批拨南洋中学每年五千元的政府补助,使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了保障。不久,南洋中学在外日晖桥新址购地建房,迁入新址,从此不断发展,成为沪上一所知名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