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南洋中学的名人题刻
发布时间:2008-12-11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67

  从前在南市大东门内(即今中华路复兴东路处),有一座王家祠堂,是清道光十二年由王文源、文瑞兄弟所建。王氏祖籍山西太原,清道光时来沪,文源兄弟幼时丧父,由母亲张氏茹苦纺织抚养成人。文源十岁,习索绹业(经营船用绳索),因货真价实,海舶多购之,业稍裕,继而经营沙船运输业渤海辽沈间,成为上海江苏帮沙船业巨商之一。王氏兄弟发迹以后,就在大东门建造了王氏宗祠,还在祠屋旁修建一所园林——省园,园内有亭台楼阁,池水假山,作为课读族中子弟之处。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族人王维泰(柳生)又在此创办了沪上第一所民办新式中学——育材书塾(后改名为南洋中学)。
      王家祠堂面积虽不大,建筑、园景在南市诸园林之中也无特出之处,但是它却是一个碑刻、书法艺术荟萃的地方。《曙海楼石刻》就是其中精品之一;王文源之子王寿康(二如),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书法家,王韬《瀛堧杂志》说其“擅诗文,尤工书法,凡晋、唐及宋、元名迹,莫不心摹手追”。晚年其书法风格神似刘墉(石庵),遍购石庵遗墨而勒之石,嵌入园中的“曙海楼”中,并刊有《曙海楼帖》四卷。园中还有他摹刻的苏、黄、米、蔡四种石刻。
      在王祠大堂的墙壁上,还嵌有讲述王氏家史的两组石刻:《张太宜人节孝事迹》和《王辑庭公像赞及行状碑记》。《张太宜人节孝事迹》石刻共十二帧,由清末著名画家改琦(七芗)绘图,王寿康题词。以生动的画面配上文字叙述了王文源、文瑞兄弟的母亲茹苦持家,教育二子成才的一个个故事。这组图文并茂的石刻,真好比一本石刻的大型连环画,在上海的碑刻文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组石刻上还有刘枢、熊传栗、陆荫奎等许多当时名人的题记。《王辑庭公像赞及行状碑记》共十帧(可能还要多),碑首有王文源(辑庭)画像,钱咏,汤金钊,王寿康,张廷济等书碑额、图赞、行状及诗词。
      1908年南洋中学迁至日晖港,它的附属学校育材小学(后改中学)继续在此办学,解放后,这里又成为中华路第一小学的校舍,所以,王家祠堂从其建造后的约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被作为教学之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城市改造而被拆除。诸石刻历尽沧桑,所剩无几,幸《张太宜人节孝事迹》石刻尚存,被运往文庙保管。
      南洋中学迁址日晖港后,由于办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声誉,不断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题赠字幅。从1919年书画大师吴昌硕为南洋中学藏书目录的题写书名开始,近百年来该校积累的名人题词就有百余幅。去岁,南洋中学酝酿校园扩建,时任校长王以权卓然特识,决定将这些题词镌刻成石碑,今后在校园改造时建立一处“百年碑廊”,作为对南洋中学优秀历史传统的弘扬、传承。于是聘请名匠,遴选石料,精雕细刻,数月而成。这些石碑的题词者包括吴昌硕、章太炎、于右任、蒋中正、谭延闿、林森、居正、孙科、邵力子、吴湖帆、蔡元培、吴稚晖、张伯苓、杨杏佛等历史名人和巴金、郎静山、周谷城、谈家桢、艾中信、启功、吴良平、魏文伯、柳斌、陈铁迪、龚学平、蒋以任、顾明远、吴长邺、周退密、郭若愚、陈燮君、余秋雨、叶辛、赵丽宏等当代名人,观之犹如进入一条历史和艺术的长廊,在欣赏名人们的精湛书艺、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书法的艺术魅力而陶醉的同时,也为南洋中学辉煌的历史和办学成果而赞叹不已。在今后校园改建后,百年碑廊更将成为因临近世博会场馆而焕然一新的滨江地区的一处独特、靓丽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