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迎潮亭佚事
发布时间:2008-12-11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1


    昔日南洋中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那景色优美的小花园,园中草木扶苏,曲径通幽,一条叫“大木桥港”的小河,从学校以北的肇嘉浜蜿蜒南行,流经南中校园后,在小花园中绕一个弯,再南行流入黄浦江。大约从二十年代始,在校园中的大木桥港畔,盖起了一座亭子,亭子六角形,圆木为柱,茅草为顶,编竹为栏,是一座极其简单的亭子,但是这里却是南中学生们最喜欢来的地方。每天清晨或傍晚放课后,三二学子,或在此温习功课;或凭栏小憩,聆听鸟鸣虫吟;或高谈阔论,指点古今;而每天傍晚当黄浦江涨潮时,大木桥港的河水也随之而涨,水流回漩,潺潺腾涌,激起一个个的旋涡。若在夜间,欣赏月色下的粼粼波光,更有无穷的情趣。故在此亭观看涨潮成了同学们的一件乐事。

一天,几个同学正在看着涨潮,忽然有谁提议要为这座亭子起名,于是大家为起什么名而争论起来,有说叫“听潮亭”的,也有叫“闻潮亭”的,还有的要叫“观潮亭”。这时,国文教师许苏民先生正好路过听见,就对同学们说,这潮水好比当今之世界潮流,你们青年人,应该迎合世界潮流,而不要袖手旁观,故此亭名“迎潮亭”更好。大家一齐称是,于是这座茅亭就有了正式的名字了。后来,美术教师李靖澜还为之书“迎潮”两字,刻匾挂在亭中。“迎潮亭”从此成为南中校园的一处有名的景点,一代代的南中学子在这里休息,议论,观潮。直至上世纪60年代因市政建设拆除了小花园,填平了大木桥港,迎潮亭才随之消失。

这位为“迎潮亭”起名的许苏民先生,原名许朝贵,号稚梅。同盟会员,南社社员。世居南翔。青年时有志于办教育,曾在南翔创办义务小学。辛亥革命后任嘉定县自治会议员和候补参议员,19119月又被推举为县民政部长,主持县政。翌年辞职回南翔,悉心办义务小学,并于1923年募款扩建校舍,将义务小学改为南翔公学。他于1905年起应王培孙校长之聘来南洋中学兼职教务,直至1924年因病去世。苏民先生是一位充满激进、民主思想的教育家,在五四运动中他曾积极地支持学生反对军阀。1921年,他为南洋中学辛酉级的毕业赠言是:“历尽五年辛苦,毕竟到此地步。君还是平民,去与平民为伍”,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思想的积极性。

现在,迎潮亭早已无踪迹可寻,但从历年校友为之所赋的诗词中,还可体味当年迎潮亭的诗情画意和校友对它的眷恋之情。现录一首《满江红·晚佇立迎潮亭》于下:

“水榭溪桥,何处问,斜阳消息。桥边柳,毵毵如许,舞衣非昔。景色阑珊迎旧主,燕莺不似曾相识。只落花,片片乘归潮,漂流急。春去也,愁堪织。人去也,踪难迹。料明年难省,去年今日,尽黄昏月影堕。凭栏一扇东风泣,梦魂中,依旧鬓云青,眉峰碧。”

此词作者为第二十二届校友朱清淮,作于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