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吴亮平与南洋中学
发布时间:2008-05-26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43

 

吴亮平是我校第二十届的老校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长。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洋中学就读,虽然他在我校没有读到毕业,但是他对南洋中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以后南洋中学校友会恢复活动的过程中,吴亮平学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广大校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纪念吴老诞生100周年之际,特在此撰文,代表全体南洋中学校友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

南洋中学是一所由中国人自立主办的学校,南中师生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从建校起,全校师生就积极地参加了上海历史上历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就在吴亮平来南洋中学就读的前一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各届民众立即响应,有着强烈爱国心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南洋中学学生也积极投入运动,自始至终走在运动的前列。据当时《申报》所报道:南洋中学学生参加上海33所学校联合致电北京政府;参加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举行的每一次全市各界要求拒签和约的集会;参加罢课、示威、宣传抵制日货的行动……。吴亮平来校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虽已结束,但是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依然在南洋中学的师生中保持、发扬。吴亮平在南洋中学读书共三年,南洋中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当然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南洋中学创建于1896年,是国人自办新式教育的首举。校长王培孙是一位爱国教育家,他对南洋中学学生的期望是“知行并进,为己造福,为国增光,为国家桢干,为天下肇和平。”他呕心沥血,献身办学。在他的主持下,1920年左右时,南洋中学以校园优美,设施完备、教学严谨、人才辈出而闻名沪上。

从现在保存的南洋中学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南洋中学概况:当时南洋中学教学严谨,课程设置有:国文,英文,历史,数学(逐加代数、几何、三角、高等数学),还有博物、物理、化学、机械制图,高年级还有选修课德文、日文、经济等课目。除国文外,所用教材有不少是直接用外文教材,有些则是教师自编的教材。

南洋中学非常重视师资的质量,他高薪礼聘了有真才实学,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校任教,1920年—1923年时期任职的主要教师有:中文——王引才,许苏民、汤济沧(均为当时的文学名宿),英文、数、理、化——胡敦复,胡明复,曹惠群,叶上之,于基泰(均为来自交通、大同、暨南等大学的校长,著名教授)等等。这些教师上课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循循善诱,有条不紊,给学生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南洋中学共有学生约400多名,都住宿在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不设“学监”“舍监”,鼓励学生自治、自强。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外,还组织了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在历次江苏省运动会上,南洋中学的选手们曾多次夺得过冠军。此外,学生还自己组织的各种兴趣社团,非常活跃。

据吴良平自述,他在南洋中学学习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阅读大量的书籍,他此时起开始接触过许多进步刊物,有《向导》、《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等。他还喜欢阅读文学名作,其中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莫泊桑、杜马、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著作。每有所得,就写下体会,有的还寄至《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还曾“憧憬将来要当个作家。”

他说:“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在学习西方史时,我对美国历史很感兴趣,也喜欢阅读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感到中国也是受到英国的欺侮,应该起来反抗。学习历史使我改变了当作家的志向。我认识到中国太落后就难免受人欺侮,当时的上海,所有漂亮的建筑物都是外国人的,外国人在中国为所欲为,中国要富强,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我又立志当一名工程师。”

由此看来,吴亮平是在南洋中学时的阅读中接受进步思想,世界观逐步发生变化,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吴亮平虽然在南洋中学读了三年,但是在此得到的教育和启发是重要的,所以,他对南中母校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十年动乱”结束后,在北京的南洋中学校友开始相互联系,吴良平是最早参与联络的校友之一。当时他们想以北京的陶然亭茶室作为聚会场所,但是该茶室在文革中被关闭尚未恢复,于是吴良平就与几位校友在1982311的北京晚报上登出要求恢复陶然亭茶室的文章。他还多次参加北京校友聚会活动,这时吴老虽身居中顾委委员之高位,但在校友交往中他毫无架子,谦虚热忱,和蔼可亲。南洋中学校友会正式恢复后,他还担任了南洋中学校友会的名誉会长。并曾向母校校庆题赠了“发扬民主校风”的字幅,此墨迹一直为母校珍藏着。吴亮平校友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他高尚的品德将永远为南洋中学师生和校友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