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8日上午,110周年校庆巡访校友活动系列,高二⑽班五位同学和校庆办教师一行8人前往华山医院,拜访我校54届校友、泌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张元芳。
张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配在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1980年~1982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泌尿外科学习泌外科、血透及肾移植。曾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1994年到美国进修泌尿外科和分子生物学。后任华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系主任、中华医学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还担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七家医学杂志专刊的副主编和编委,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全国优秀院长称号。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60篇,主编《现代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等学术论著11部,培养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18名和博士后2名。
走进二楼张教授专用办公室,只见一排排书柜置放着各类医学专著,办公桌、茶几都堆满了书刊杂志资料,墙上悬挂硕大的医学解剖挂图;窗台上陈列着教授多次获奖的纪念品,使人感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卓越的治学精神和成就。
张教授谈话从63年医大毕业、从医的道路开始,说到在大学五年级入党,毕业分配在中山医院外科,任三年住院医生,24小时在病区,工作紧张又艰苦,对本人锻炼很大,晚上随时急诊,抢救病人,通过老师经验传授、自己实践、病例资料积累,三年基础工作,业务提高很快。文革后我的导师担任了院长,提出需要我参与医务科搞管理,80年初到南斯拉夫学习,能广泛地与欧美专家交流、学术研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使自己眼界大开,回来后搞医学管理工作,本人提出不放弃专业,白天搞医务管理,晚上搞泌外科专业,专研器官移植,不辞辛苦,到外地获取器官,争分夺秒,经常在晚上做移植器官手术。当时国际上规定50岁以下病人可做手术,我们从国情出发,60岁以上,老年肾功能衰竭,血管吻合较困难,攻克多种困难因素,获得成功。88年任中山医院副院长,95年调任华山医院院长,任期中为改善提升医院的医疗条件,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领导尖端学科攻坚,使华山医院从原来1个半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到10个,为上海十大医院之首,与301医院并列全国第一。还培养40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已担任国内外医院的主任、院长。63岁退离院长职位,任研究所所长、市泌尿学科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务分会会长等职。自己从医43年无医疗事故,手术完了,先要看护病人,随后休息,已成惯例。责任虽重,亦很光荣。我的体会是:当一个好医生要有10多年的辛勤工作和经验结累,才能体验到责任和荣耀。
在谈到中学生时代对个人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关系时,张教授深有感慨地说:小时候,家居枫林桥,1951年考进南洋,初中三年,印象极深刻。校园地方很大,有大操场、小桥流水、花园走廊,学生可住宿。教师资深,教学管理严谨,每当考试前一星期,我住宿学校,温课迎考,同学互助帮我食堂打饭,体会到住宿乐趣,读书很开心。学习之余,喜欢看报刊,读中学生杂志,每期都买,现在想想课外阅读对人生发展十分有利。语文杨老师、数学张老师印象很深,数学常常得满分,喜欢踢足球,常参加比赛,留下了精彩的回忆。高中三年在日晖中学,任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开始体验独立工作,真心实意为同学服务。记得为掌握好班会辩论中苏关系,事先专门到市图书馆看资料,平时出黑板报,关心同学,组织社团工作,培养工作能力,这些与初中打好学习基础密切相关,毕业时被保送进医大。50多年来,国家教育发展很快,现在同学学习条件十分优化,要珍惜国家教育对人的培养,中学打基础,机会不可失,不管今后工作发展状况如何,都是有用的,学生是人生的重要时代,打好基础,能解决深层的学习问题,基础好能慢慢赶上,达到目标,一定要珍惜学校生活的时机,我很羡慕你们。
最后,张教授乐意接受同学的要求,约定时间,返校与班级同学再次交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