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南洋中学足球运动史话
发布时间:2012-06-16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63

 

上海的学校体育教学,最早是以体操的形式出现在新式学校和教会学校中。如张焕纶创设的梅溪书院,采用了新法教学,在学生中开展体操(即体育)活动。圣约翰书院于光绪九年(1883),设兵式操为课外活动。光绪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上海三等公学、育材书塾(南洋中学前身)、经正女学等都相继将体操列为正课。

早于1896王维泰先生创办育材书塾之时,已在当时刊印之《王氏育材书塾章程》中加入“体操说”一篇,阐述了中学生体操(体育)教育之重要性:“一人习之一身强,数人习之一家强,千人习之则一国强,将来学有成效,方见贵之重之,……然则今所谓体操者,乃尚文非尚武,乃教让非教争,乃我中学六艺之纲领,经曲之权舆也。但是由于育材书塾开办载王家祠堂“省园”中,校地狭小,体操课仅是“椅子操”“柔软操”而已,1900年王培孙接替校务以后,育材书塾改名南洋中学,并于1903年在小南门城边空地辟为操场,还和爱国学社联合在泥城桥畔举行运动会。

南洋中学足球运动之滥觞,是在1908年南洋中学搬迁至日晖港新址后,因校地宽阔,遂于校园中宿舍楼(称为老宿舍)前开辟足球场一个,1922年又在新造的宿舍楼(称为新宿舍)前开辟足球场一个。当时南洋中学学生中足球运动的开展已非常普遍,每个年级或班级都有自己的足球队,还互相进行比赛和参加和外校的球赛。现发现最早的足球赛照片是摄于1921年的南洋中学辛酉级学生足球队参加足球赛获得冠军的合影,其中的队员为:沈同德、黄鹤章、夏文藩、汤易、曾燮夔……等(均为辛酉级,即第十七届校友)。到了二十年代末,南洋中学学生中足球运动已相当发展,其影响扩展到社会。庚午级(1930级)校友诸耕福回忆说:“……母校体育事业也欣欣向荣,当时仅足球一项,便获得了上海市乙组足球冠军。记得当时教练员是后来成为东华足球队名将陈虞添,球员有韩振新、庞继舜、邓庭瑜、方根德(队长)、庄申生、钱祖滋、景凤飞、王仲山等(均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届校友),后来又来了二位誉满春申的东华足球名将万象华(第二十七届校友)、曹秋亭(届次不详)。”陈虞添、万象华、曹秋亭都是上海足球界的名人,他们能来南中执教,参战,足见南洋中学足球运动在当时上海足球界的地位。

三十年代上半期,是南洋中学的体育运动的全盛时期,每个年级学生都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球队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等,有一种和正规足球有类似之处的“小足球”,搞得热火朝天。1934年,张邦纶从南洋模范中学转学到南洋中学,即参加到南洋中学的体育运动中,而且成为他所在的戊寅级各种体育团队的主将和积极分子。他对足球的兴趣就是在那时形成的。据张邦纶说,“当时南洋中学的足球运动开展得很热烈,但是场地很少,我们为了抢占场地进行早锻炼,竟有不少同学晚上干脆睡在足球场的球门边。由于场地不大,只能适合开展九人制的足球比赛,没有体育老师训练,指导,全靠同学们自发起来锻炼的。这时,另一位爱好足球的同学韩龙海从育材中学(南中的关联学校)转学到南洋中学来,于是班级中又多了一名足球队员”。后来,张邦纶和韩龙海都成为上海东华队的主力队员,张邦纶于1942年为东华足球队正选门将。由于他在比赛中勇猛沉着,反应灵敏,封球技术好,被誉为远东钢门。张邦纶每回忆到此,就要说:“这和在南洋中学打下的足球基础是分不开的”。

1937年,上海沦陷,南洋中学在龙华路的校址为日军所占,19382月,南洋中学租赁北京路盐业大楼五楼继续办学,直至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复校。虽然南洋中学的教学活动得以维持,但大楼中狭隘拥挤,没有可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足球运动当然也中止了。但当时南洋中学在汶林路的初中分部的学生还是有足球活动的,一张汶林路甲申级足球队的照片可以为证。

1946年,抗战胜利,南洋中学恢复了龙华路原校址,修复、添置了被损坏的教育设施,又开始了正常的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也逐步恢复,1947年,南洋中学师生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南洋中学复校运动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洋中学学生的球类运动重点移向篮球,曾获得多次全市、区的冠军。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南洋中学又逐步恢复了足球特色,而且得到飞跃发展,成果累累,成为上海市著名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