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中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和王培孙校长135周年诞辰纪念。到时,必将有一番盛况,我们翘首以待。
我于1941年夏,有幸考取了南中汶林路(今宛平路)分校,修毕高一后因故辍学了一年,1946年秋高中部在龙华路原址宣告复校,我也复学,1948年夏毕业。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今日回忆起来,犹历历在目。
就在入学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在亲戚家遇到了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同乡时在交大工作),他是南中第五届毕业生,曾在南中执教多年,对学校怀有深厚感情,特别对王校长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动人事迹,深受感动。乃于次日清晨前往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大同坊九号拜谒王校长;这是一条普通的里弄,两层砖木结构,王校长在二楼。我走进他的书房并卧室时,只见他正坐在一张藤椅上静静地看书,戴着副茶色眼镜,一手捧着书本,一手拿着放大镜,书与眼睛靠得很近。他个子不高,身穿白色夏布衣衫,足御布鞋。我趋前鞠躬请安并递上黄先生的便笺,王校长抬起头来笑吟吟地说,请坐,请坐,询问了我家乡的一些情况,那亲切随和的话语,使我原先有些紧张拘谨的心情顿即消失。不多时,保姆端上了早点,早点很简单:一个煮鸡蛋,二只蒸土豆,一杯牛乳。我趁王校长用餐时,便环顾四周,看到房间的面积不大,约
王校长用餐毕,又继续问话,内容广泛。辞别时嘱我保持联系。第一次的访晤使我终生难忘。
大约是1944年的下半年,王校长患前列腺肥大症在瞿直甫医院治疗期间,我曾前往探望。进入病房,即见顾天放先生(即顾因明,第3届校友)和吴祝云先生(即吴厚 ,第20届校友)已在王校长病床前正纵谈世界及国家大事,我从他们的交谈中听到许多事,增长了许多新知识,接着王校长又问起了我家乡的一些情况。告辞后吴祝云先生还送我出院门,吴老师当时掌管全校财务,又正在教我们的几何课,他上课要求严格同学们戏称为“阎罗王”,可他教学认真,不讲一句闲话,板书端正,一挥成圆,圆规绘的不差多少,所以深得同学们的敬重,归途上我想:这次的探望,使我们四代师生相聚,实属难得。
高中部复校后,王校长迁居于离校不远的大木桥路俞家宅,住房为几间简陋的农舍,屋前有个院子,围有竹篱,种些花卉杂树,还饲养了几只鸡兔羊犬,一派田园风光。这时王校长已近八十高龄患有泌尿系统的疾病,常卧床疗养,日常生活由保姆王妈和两位护士照料。另有两位家境清寒正在南中攻读的同学住在一起,依先生为生。
每个星期天,正当我与王校长在随意交谈时,几个老校工:传达室的门卫与宿舍里的勤杂工,他们结伴来看望王校长,王校长对他们的来访非常高兴,立即招呼入座,并以烟茶招待,闲谈起来,笑声不断,气氛融洽。王校长那种平等待人的高尚情操,使我深受教育。
高中部复校时共有同学五百余名,绝大部分是住读生,他(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家庭经济及生活习惯都不相同,但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同学们都衣着朴素,布衣布鞋,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砥励,至多是喊声绰号以外,听不到骂声和脏话。
学校在教育和管理方面与众不同,不设训育处,没有主管训育的人员;不设班主任;也没有专职的舍监。课余生活,全由学校自由支配,白天校门敞开,学生可以自由出入,但没有缺课或逃学现象,校风纯朴,可以想见,这种情况在寄宿制学校中可说是绝无尽有,令人折服。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有规律:
——清晨五、六时(在冬天天还未亮)就要起床了,6点半早操,这里体育教师汪文源老师先生总是身先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等候上早操了,早操对同学均有固定的站位用来检查是否出勤,早操时要求很能够严格不容易偷懒,寒冬腊月也要穿短装脱帽,不得戴手套、围巾等御寒物品。
——七点正早餐铃响起,同学们便从四面八方来到食堂,按桌入座,八人一桌,粥菜四碟。中、晚餐,两荤两素一汤,伙食由同学推选的伙食委员会自行管理,精打细算,深获师生好评。
——八点钟开始上课,教室很宽敞,坐了七十多人还有较大的空间,课堂纪律良好,同学们都能认真听讲,认真笔记。
——下午三点钟下课后,课余时间全由同学自由支配,有的留在教室复习功课做作业,有的到操场进行各类球类活动。
——傍晚五点半晚餐,餐毕同学们便三三两两结伴或在校园里溜跶,或漫步在龙华道上日晖桥边说说笑笑,这是一天中最为轻松的时刻。
——晚上六时半至八时半为夜自修,这时候各教室灯火辉煌,同学们在各自的教室里埋头看书,或做作业,互不干扰,没有老师的监督而秩序井然。
——八时半后,同学们回到宿舍,这时工友们已为大家准备好热水供应用。九时正熄灯铃响起,同学们便纷纷上床入睡,不多时宿舍区便呈现一片寂静。
二年的住读生活,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锻炼,真是终生受益。
母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员队伍,当时全校高初中学生共有一千五百余人,而教职员仅有六十多一些,以高中部来说也只有三十人。
当时王校长年事已高且又患病,故由代校长徐镜青先生主持日常工作,教导主任顾天放先生是王校长的得力助手,他们同心协力发挥了最大的整合力量,高中部主任骆宝本先生兼授地理课,在校住宿,有时偶尔看看同学的夜自修。图书馆主任陈子彝先生兼授我们高三的国文课;高一国文教师葛啸庵先生兼任舍监,晚上熄灯后偶尔到宿舍区巡视一下。
至于专职的职员仅有六名:他们是教务兼会计(曹珪琛先生)、文牍(朱身珏先生)、书记(孙梅初先生)、图书馆管理员(张雨青先生)、科学馆管理员和事务员(邵稼英先生),他们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工作认真负责,赢得了广大同学的赞誉。
王校长聘任的各科教师,都是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如几何教师李传书先生,代数教师王季梅先生,他们在南中执教数十年,教课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英文教师蒋孟起先生,他硕长的身材常穿一袭长袍,上课时总是站在课桌前抑扬顿挫地诵读讲解,非常生动。物理教师赵富鑫先生,系交大的名教授,他讲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历史教师邱祖谋(第24届校友)先生,立几教师黄定(第27届校友)先生(交大教授),他们均是南中的校友,同学们听他们讲课,更感亲切。
总之,南中教师的教学水平确是很高的,同学们听课只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下课铃就响了。当时上课的情景距今足时过将近60年,但我还是记忆犹新,留下了深刻的良好的印象。
值此母校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和办学特色,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把南中办成名副其实的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为国家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