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军干校回忆片断
发布时间:2007-12-04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1

一九五O年六月,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当祖国处于“唇亡齿寒”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上海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踊跃报考各类军事干部学校(空军、海军、坦克、炮兵、防空、通讯、军医、外交等学校),他们中止学业,放弃工人,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五一年一月五日,解放日报以《光荣榜》公布了第一批录取同学名单,全市报名19882人,录取6555人,其中女生664人,我校甘文照、陈熙绩、翁志旭、吴秉松、吴菊初、罗赫、姚良士、李标诗、沈如云、陈意麟、王介坪、余宇鸿、林学英等同学榜上有名。

为了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同年六月二十四日,军干校再次招生,七月十日公布了第二批录取同学名单,全市报名11497人,录取3615人,其中女生763人,我校陆志权、蒋鲁丽等同学榜上有名。

名单公布后,真的要参军了,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意识还根深蒂固,家长担心孩子当兵吃苦,打仗牺牲,中止学业,放弃高考可惜等。只有意志坚强的同学才能克服重:阻拦,闯过家庭关、前程关、生死关,有的甚至冲破家中的“囚禁”,最后才参了军,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月九日,参军的同学要出发了,上火车时,早已等候着的父母们都拥了过来,广场中歌声响起,那激昂、悲壮的歌声,催人泪下的场面,永生难忘。

一月十日清晨,在大雪纷飞、刺骨寒风中我们来到了杭州笕桥空军第二预科总队,这是培养空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预科学校。

大礼堂红旗招展,主席台上坐着驻地的党、政、军首长,部队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台下坐满了四大队和一个女生队约千余名的同学。

进入营地,营房是十几幢两层楼的大平房,每个分队(20人)住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进门两侧是两张像戏台似的木制大通铺,每张铺睡10个同学,头脚错开(这样卫生)挤着睡,白天在铺沿上学习和讨论,我们

学政治:社会发展史、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

学军事:立正、稍息、正步走、各种队列训练。

体育锻炼:走天桥、转滚轮、拉单杠……。

参加土改和生产劳动、挖防空洞,演习和亲历空袭。

七月转入航校本科学习,我在哈尔滨市某轰炸航校学习飞机电气专业。

人民空军是从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飞行员是从陆军中年轻的、经过战争才能的优秀干部和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地勤人员(飞机维修人员)则由我们这些学生兵组成。

五二年七月航校毕业,我在西安某轰炸部队服役,其后参加了53年的重型轰炸机的改装学习和训练,54年的国庆五周年北京受阅和55年的开辟西安~拉萨空中航线等任务。

56年空军大发展,航校扩容,经一年航校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我在牡丹江市某歼击航校任地面理论课教员,给飞行学员上飞机特种设备课(电气、仪表、无线电)。

69年文化大革命,因极左路线的原因,复员回上海,在企业当工人。

80年,部队为我们落实政策,复员改办为转业,恢复干部待遇,但工资不变。

91年退休。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如今都怎样了呢?大部分战友是在企业中退休的(很少进入事业单位),他们的养老金都不高,一般是在七、八百元,直到今年才进入一千元。

晨曦丽、夕阳红,回顾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我们为祖国献出了青春年华,为我军的国防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奋斗一生无怨悔,夕照青山分外明”。

历史将永远铭记着当年参加军干校的热血青年们!
 
200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