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籍贯苏州。家在上海并无亲戚朋友。家长让我只身来沪求学,只身住宿校内,是家长对南中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深加赞佩,乃让我这一少年只身来沪求学。这对我是锻炼,锻炼刻苦耐劳、勤奋学习。以后去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在南中有了初步的基础。
进入南中时,初一班在距现校址东端
当年有三门课:语文、数学及英语。三门课的教师都住在校内,每天我们都能见到他们,向各教师请教。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布置作业、修改学生所作的练习薄均十分细致。我们也有机会到教师卧室去请教。
初一学习结束后,已临暑假。回家度假。亲戚中有通晓数理、语文、英语的长辈,我就去请教,颇多进步。开学后学校安排我上初三学习,这样就没有读初二,在南中读了五年。
当年的二幢教学楼,命名为红楼的二层前后并列,略有前后左右之分。二楼的二层交叉处有一间前后作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是王校长的毕生从事南中数十年建校的精神所生。我们上下楼梯在二楼转角处几乎时时见到校长在阅读什么。有时校长到旁边的一间很大的教师休息室,和教师谈话。但从未见过王校长进入教室,他老人家只在室外观察了解。
王校长有不少知友,学生,允聘来校授课,不少是大学教师及沪上闻名的中学教师。
当年学生毕业后,并不都去考大学。不少同学去银行、海关、外贸及涉外企业工作。数十年后,老同学见面,互道见闻。感到上大学,在知识以及为外语方面确有收获,但实际工作、能力、办事水平未必比未上大学的强多少。有的还得从头学起。
王校长见能超越之处,可从老人家于我们学化学时,已请大学教授来讲化学实验,并作示范。在高一时请一位大学教授来讲经济学,用的是美国一本中学教材,是职业学校的教材。高三时开设第二外语,德语及日语,任选一门,系必修课。我选学了日语。
南中当年已有较大的图书馆。王校长为题《以文会友》。运动场也较大,虽未专设体育课,但同学运动仍极活跃。
南中五年,给我难忘的五年教学。今年我年龄已过九十二。为母校有求,会谈起在德、美二国的教学情况。有的可能已过时,但仍可有参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