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节】立足课堂 学科融合 勇担重任——南洋中学学术节系列报道(五)南洋中学综合教研组由生命科学、地理以及艺术学科组成。顺应教育改革,南洋综合教研组在发挥学科优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组内的三位区局学科骨干积极发挥作用,师徒带教形成合力,立足课堂、关注课改,积极推进学科融合、整合学科优势,教研组成员身兼数职、跨年级教学,勇敢担起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任。随着高考新政的不断深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报考生物和地理的学生逐年递增,综合教研组的老师们从教育观念、教学形式、教学观念上都面临着转变和挑战。在本次学术节上,综合教研组内的三位中青年教师分别进行了区级和校级的展示课。董丽萍老师带来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引入了“医院着火抱错孩子”、“异色瓢虫产生鞘翅色斑的原因”等情境,设计学生活动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亲历学习过程,感悟遗传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本节课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区教研员仲桂兰老师在课后点评中指出: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是亮点,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推理总结规律,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进而利用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生命观念。蒋归鸣老师带来的《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通过抑郁症和先天性无痛症相关案例的讨论,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真实情境中体会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进而渗透对于生命的关爱和思考。课堂上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在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结构和功能观。钱志钢老师带来的《人类活动与气候》,这一主题较为宏大,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各个角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气的运作的科学原理,更有助于培养兼具可持续发展观的人文素养。在课堂引入环节,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美国冬季寒冷的天气使得美国民众呼吁全球变暖快回来。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辩证构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关系,达成人地关系素养。
-
【学术节】提升语言能力,感悟文化品格,英语课堂背后的故事——南洋中学学术节系列报道(四)结合学校的学术节系列研讨活动,英语组在两位教研组长朱梅、郜健老师的带领下,全组深入推进区级课题的子项目“高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和研讨的过程中,融入单元教学的资料收集、整合和交流。作为徐汇区教育系统第十届学术节的英语专场活动。2019年11月13日下午,组里的两位青年教师朱暐辰和张瑞瑾,代表南洋英语教研组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探索”的研讨和课堂展示。两位90后青年教师选择了英语新教材试用版《The stories behind the name》这一单元进行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感谢英语教研员孙毅老师,和全组英语老师一同教研、磨课,共同完成基于同一单元的两个课时展示。最终的课堂呈现的效果,也得到了区教研员孙毅老师和市特级金怡老师等专家的肯定。朱暐辰老师的展示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阅读课,以问题和活动为主线,了解架构。从提取文本信息,再到深入文本的探究,最后到超越文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第一课时阅读课的基础上,张瑞瑾老师紧随其后,展示第二课时——词汇课。基于第一课时的阅读理解,对其中目标词汇和语言特色进行理解,赏析和再表达。通过半开放和完全开放的活动,同学们在这堂课中充分地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表达,尝试产出完整的一段人物介绍。
-
【学术节】兴趣引领 动手实验 探索化学奥秘——南洋中学学术节系列报道(三)南洋中学化学教研组在校学术节期间,围绕“活力课堂、实验探究、核心素养”为主题展开三节课堂展示。以实际生产生活为情境,以化学实验、球棍模型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化学活力课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化学教研组老师们的年龄结构,展现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梯度化格局,兼具了职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教师。组里的新生力量,课堂活力满满,学做结合、活力满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化工情景之中,渗透化工思想,通过实验模拟化工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化学工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突出学科育人性。组里的余敏之老师作为从教十八年的教师,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面对新高考政策下的“3+3”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她仍在努力探索中。带着组内的年轻老师共同推敲和探索后,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实验设计课。学生在有趣的实验活动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作为徐汇区教育系统局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潘海泓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碳原子成键特点,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为学生能运用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打开通道。诸佳丹老师带来的《海带提碘》,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外信息,通过实验设计完成的。余敏之老师带来的《探究HClO性质》,以“氯及其化合物”作为教学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没有老师示范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动手对实验的层层探索,体会从假设出发,合作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根据实验现象对假设进行判断,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来感受化学课堂的魅力。潘海泓老师带来的《有机物结构初探》,尝试借助具象化的工具,引导学生关注结构特点,进而学会分析物质的结构,并运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性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这是化学核心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还有更多化学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引领学生共同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起努力!
-
透视中考新政,获取教学启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活动报道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好地了解中考改革政策,作为徐汇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2019年12月13日中午,南洋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为见习教师们开设主题为“中考改革政策”的讲座,由南洋初级中学教学处主任江丽莉老师担任主讲。通过透视中考政策变化,使见习期的新教师们获得教育教学启示。江老师从课题提出的原因、中考政策的主要内容、从政策变化寻找启示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江老师明晰了知晓中考政策变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是分析学情的需要,且有助于明确教学转型的方向和具体目标,落实个人学科教学。接着,江老师对《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进行了要点解读。《办法》紧抓“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指导思想,具体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江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启示与感悟。江借用崔允漷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提倡课程育人,就是说,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学会读书(知识与技能),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能力),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素养)”进行总结,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最终都将落回我们的课堂教学。年轻教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培育人作为终极目标,教学实践中要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教这节课?”、“我要教什么内容?”、“我要怎么教?”。通过培训,见习教师们不仅了解了目前的中考改革政策,还深入思考了政策变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相信大家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逐步去探索、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
思考、思辨——高二年级开展主题班会展示活动结合本学期学校心理月和“育人奖“推选工作,作为2019年南洋中学学术节内容之一,2019年11月29日,南洋中学高二年级率先开展主题班会展示活动。本次活动高二年级共开设了两节主题班会。职初期教师张瑞瑾老师针对高二学生特点,开展了一堂名为《考试之后……》的主题班会。针对学校对于高二学生的育人目标——坚韧,围绕在期中考试后如何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抗逆力和意志力等话题,希望学生能了解坚韧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学习韧性品格的养成。在区级班主任工作坊学习的班主任骨干娄俊啸老师,带来了一堂名为《莘莘相隐》的主题班会。课堂上娄老师以班级真实时间为案例,启发学生思辨和讨论,并迸发出思维的火化。娄老师结合班级里出现的为了“班级荣誉”,对规则的应付甚至隐瞒的现象探讨剖析,对事件中情、利、理进行聚焦和剖析,以孔子《论语子路》以及孟子《尽心上》启发学生讨论对于亲亲相隐的看法,并请班级同学分享和家长之间的思维碰撞,共同分析现代法律中对“相隐”现象的讨论,以次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老师育德育心能力之一,通过公开课的集体备课、讨论评课等环节积极提升了班主任老师的专业性。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围绕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学生在思考和探索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是南洋中学德育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
京沪英语教研联动 专家引领骨干成长——南洋中学英语教研组参加2019年新课标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评价研讨会2019年11月18日到21日,我校英语教师陈孝雯、张瑞瑾、 赖美萍和周雯华一行四人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共同参加由北京普通名师研究会主办的“2019年新课标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评价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英语教研组长邵紫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王蔷教授进行现场点评。作为此行的第一站,19日下午南洋一行四位教师在北师大二附中观摩了一堂高二年级英语随堂课,并共同参与了学校的英语教研活动。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思维活跃的状态,给观课的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最大亮点,20日上午,我校的陈孝雯老师和北师大二附中的刘力菀老师,就一堂听说课展开同课异构。来自京沪两地的师生们,共同围绕“职业技能”这一话题,对当代高中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前景展开讨论。陈孝雯老师以思维导图设计、师生问答互动、开放性小组演讲等方式,拓宽同学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调动课堂氛围。王蔷教授课后的评价中对本堂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指出:陈孝雯老师在构课方面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与这个话题的联系,逐步帮助学生内化本堂课的知识,并且帮助同学顺利产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巧妙地首尾呼应,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活动观。此次研讨为参会老师们提供了互动交流、成果分享、思想碰撞的机会。在听课、评课、研讨和学习的过程中,南洋的英语教研团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一起探索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特质与有效实施的方式,也为南洋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
【学术节】数学教研组“零号工程”在行动——南洋中学学术节报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