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学子 | 这个国庆不一般,美术馆里青春正燃!
发布时间:2025-10-08 19:33:41
发布人:学校发展中心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
国庆期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市南洋中学戏剧社、文博社学子,携手上海师范大学表演师范专业,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革命的时代”展厅,共同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红色艺术教育活动。南洋学子于活动当日以青春之声唤醒历史记忆,献上一幕幕紧扣红色主题的精彩演出,让革命岁月的回响触手可及。
由柏一凡、杨悦等同学朗诵的艾青诗作《吹号者》节选,生动塑造了“唤醒民族觉醒”的吹号者形象。字句铿锵间,观众们仿佛听见了当年激励无数人奋勇前进的冲锋号。
根据孙慈溪画作《天安门前》创编的学生话剧,成为整场活动的亮点。话剧中,陈翼博、徐蕴致等同学分别饰演摄影师、摄影师的小孙子等角色,通过陕西大婶、东北林业工人、劳模老农民、海军老战士、少数民族代表等人物的故事,还原了60年代天安门前的温情场景。
胶卷记录时代变迁,照片承载家国记忆。同学们细腻的表演不仅让画作“活”了起来,更让观众在温情叙事中,感受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百态与民族凝聚力。
此次展演不只是一次普通演出,而是“红色教育”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崭新尝试。南洋中学戏剧社、文博社与上海师范大学表演师范专业携手,把课堂搬到舞台:大学生带领中学生共同创编剧本、打磨表演,在一次次排练中触摸历史、淬炼技艺,也让“戏剧+”的教育联动真正落地。活动现场,不少观众表示,通过学生们的演绎,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与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现场的场务工作人员也由南洋中学戏剧社团学生担任,他们虽然是幕后工作人员,但以出色的表现保证了全场演出的顺利进行。此次展演获得了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大力支持。
——《天安门前》第四幕《少数民族》编剧、壮族扮演者
在龙美术馆,当戏剧落幕,我的目光恰好落在《天安门下》那幅画上——它既是剧本的灵感原点,也让建国76周年的荣光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记忆在此交汇。创作之初,我们翻遍档案,把家乡在彼时的岁月碎片写成故事。我们曾反复讨论,最后一幕该通过朗诵还是对话去释放那份巨大的喜悦。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走位,都先经过老师的拆解,又经过同学的磨合。灯光一亮,我仿佛被带回历史现场,亲耳听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集体呼唤。掌声响起时,我知道:静态的画作得到了生动的诠释,红色精神也真正住进了年轻的胸膛。
在龙美术馆,我作为场务组成员,看着录像里的演员们走位渐熟、剧目演出愈发顺畅,感慨万千。我深刻体会到,戏剧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现场的观众们也提供了巨大的鼓励——不仅有一直支持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还有不少素未谋面的观众站在二楼认真观看。最让我惊喜的是,我们的演出还吸引了一些国际友人:有人提前半小时到达,用翻译工具了解剧情并全程录音;还有外国家庭特意带孩子前来。在文化的交流中,我感悟到,我们不仅在传承红色基因,更广泛传递了爱国热情。
作为南洋中学校友,我很荣幸能在龙美术馆观看这场红色艺术教育演出。音乐与表演的配合默契,将观众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更让我动容的是,南洋戏剧社、文博社学子利用课外时间,高效地排演出了《天安门前》等作品,表演游刃有余、不失专业。南洋中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而是共创共演,共同让演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期待两校在未来继续携手,让艺术教育星火闪耀。
作为一所浸润着深厚红色基因的百年名校,南洋中学将持续拓展红色教育的多元路径——既让学子在课堂上深学红色历史、感悟精神内核,也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主动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真正让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青年心底,以青春之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